相关内容推荐

盘点自闭症教学中的“10个坑”,来看看你有没有踩过?


特教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随性,优雅,那样的温良恭俭让。特教是一场战斗,是向天灾发动的一场猛烈的革命。                                  

by毛泽东


没想到我老婆把仔仔教倒退的梗让大家这么关心,今天就着这个话题,咱们列举10个不专业的教导者常犯的那些错误。


看看这10个坑你有没有掉进去过。


1


为啥孩子的应名反应一直上不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下面场景的A-B-C



当我们发出了A:唤名之后,孩子给了我一个正确的B(看我),可是我给了什么样的C呢?


我给了一个嫌恶刺激(让孩子做课业)。


我们习惯的把重点放在了后一个行为链上:


可是,前一个行为链,我们的C(课业),作为嫌恶刺激,会消退孩子的B(应名反应)。


想一想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不是大量的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应名之外,诸如“看这里”,“看老师”等也是同一个原理。怎么样,小小的一个细节,就可能让孩子的应名反应倒退。


2


为啥有的教导者会把孩子教“蒙圈”?


我们在做家陪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老师做演示的时候,孩子正确率很高,且孩子的教学品质也不错。


换家长上手,几回合孩子就蒙圈了,若不及时叫停的话,很有可能把孩子刚习得的技能又给弄回去。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举例子,孩子对于“一样的”有概念了,但泛化不足。对于“不一样的”刚开始教学。我们在桌面上呈现苹果和香蕉,然后老师手里拿一个苹果,发指令:“给我一样的/不一样的”。


很显然,“一样的”难度要低于“不一样的”。如果这时候,不采用实物强化,只用口头赞美,而赞美的语气又不够嗨(或是没有体现出差别强化)。


那么孩子很难明白自己这回合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如此几回合,孩子就彻底蒙圈了。


3


强化延宕导致的教学品质下降。


ABA老师必须手疾眼快,当孩子正确反应做出来之后的第一时间,有效强化必须到位。

        

试想一下,孩子作对了,这时候你在包里开始翻薯片,翻到了又嫌太大需要掰成小块。结果等孩子吃到薯片时已经离正确反应过去了4、5秒,如果在这期间内,孩子出现了走神、自我刺激等行为,那么你的这个薯片就连带着这些问题行为一并强化了。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能力不错,但是上课时的小动作很多。那么多半是之前经历过这样的强化。


4


行为目的不清导致的干预失败。

        

我小学是个学渣,从来不写作业,每次都被老师丢到走廊里去罚站。她以为惩罚了我,但殊不知她的这个“惩罚”却正中下怀——我巴不得去走廊呢,咋滴也比上课强啊!所以我“不写作业”的行为就愈演愈烈。

        

而我们给孩子的授课时,是不是也偶尔会犯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不是中了孩子的“阴谋”?还记得那四种行为目的吗?——想要得到;获取注意力;移除嫌恶刺激(逃避);自我刺激。

        

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上着上着课就被孩子拐到他的节奏里去了?!


5


让孩子有太多犯错的机会,导致强化物给不出去,从而降低了学习品质。

        

孩子只有在正确的反应之后才能获得强化,而持续的强化是维持教学品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关键。

        

可是,新手教导者经常手不够快,辅助不及时,导致孩子有很多犯错的机会。尤其是孩子的学习品质本就还没建立起来之前。

        

很多孩子连续几回合得不到强化,就会出现行为问题,从而打乱教学节奏。


6

   

辅助、强化撤不下来

        

这条和上一条正好是两个极端,上一个是辅助不够及时,这一个说的是过度的辅助了。

        

其实,能把辅助和强化“玩明白”,是一个老师功底的体现。如果你一直全肢体辅助,孩子确实没有犯错的机会了,可他也根本学不会了。

        

撤销强化,还记得FR1、FR2、FR3、VR2、VR3......吗?

        

如果强化撤不下来,那就真成了“训狗”了。


7


一个课业教导太长时间

        

我们一般一个课业不会超过10分钟,比如今天的计划是:两步指令、三步模仿、仿说、视知觉配对,以及接收性命名这5个课业。

        

那么基本上每个都只会上十来分钟,三小时下来,可能会轮上好几遍。但我绝不可能把一个课题持续的教上半小时,否则孩子很容易陷入“不过大脑”的情况,一脸生无可恋的对付你。

        

有些家长或新手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定要把一个课业磕明白了,才会进行下一个课业。我儿子就曾经在某位老师手上被一个课业卡了半个多月,结果非但这半个月课业0进展,而且还出现了一大堆行为问题,教学品质大幅下降。


8



无动机,不教学!

        

太多的教导者对“强化物”的理解断章取义了。认为就是零食,就是Pad。结果给孩子准备了一堆她们认为好的强化物,比如各种干果仁、水果、各种益智游戏,结果弄得孩子天天跟坐牢似得。

        

有经验的老师估计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吧——强化动机不同,课业进展速度差上两倍都不止。


9


前备技能分解不足。

        

上一篇文章里的那位“5号男宝”,点数的教学就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我们来缕缕关于数字的教学步骤:

唱数——手口一致点数(数字)——手口一致点数(物品)——从1开始起止数(数字)——从1开始起止数(物品)——任意起止数(数字)——任意起止数(物品)——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

        

上面的步骤是由浅入深的,一般来说一个阶段ok了,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当然,程度好的酌情跳步),可是如果跳步太大,很容易教出问题来。

        

比如“5号男宝”,就是从唱数直接跳到了起止数。结果就是手眼口配合的乱七八糟,再想改回来,那可得费几倍的精力了!


10


泛化、泛化、泛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上个月的那几个孩子,一大半的家长都跟我抱怨:“这个课题我孩子之前学过啊!现在咋不会了呢?!”

        

还有,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疑惑:

● 为啥跟老师会,跟别人就不会了?

● 为啥问你几岁了会,你多大了就不会了?

● 为啥在教室会的技能在户外就不会了?

。。。。。。

        

泛化的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除了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精熟”作为泛化之外,NET的部分,以及游戏课,甚至居家生活中也要大量的泛化。否则就像我背会了5000个单词,但见到老外依旧跟哑巴一样。


特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活,上述的“坑”只是我们常规教学中易犯错误的“冰山一角”。

     

抛砖引玉,欢迎您的补充!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