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如何教自闭症孩子区辨家庭成员?


区辨家庭成员,是指当孩子在听到别人说出家庭成员的称呼时,能够马上找到对应的家庭成员(人物或照片)。


在家庭成员的教导上,我们可以直接教导孩子指认真人,比如当一家人在一起时,可以问孩子,“爸爸呢?”然后孩子能指一指爸爸。但如果是在个训课上教导这个项目,我们无法把孩子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所有家庭成员都聚集在一起,所以我们会使用家庭成员的照片来进行这个项目的教导。


当孩子能自行指认家庭成员的照片后,我们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去指认真人,并且能把这个能力用到不同的活动中。比如,当跟孩子说:把XX给爸爸时,孩子能把东西递给爸爸,而不是其他人。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区辨家庭成员(照片)训练的具体程序。


第一阶段:区辨家庭成员的照片


目标行为:当给予指令:“找找【家庭成员名称】”时,孩子能在2秒内从呈现的一组(3-5张)照片中,指出对应的照片。


教学材料:

家庭成员的正面照片若干张。照片大小统一,如选择3寸报名照或者5寸,照片的背景色要一致,以避免孩子通过其他信息记住照片。


训练步骤: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尽量保持教导者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基本一致。


2.  教导者将三张家庭成员的照片成一条直线呈现在桌面上,照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5-10cm)。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叫孩子的名字,或者给指令“看”。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两项基本学习的能力,请参考谆仪《必备技能训练》中的相关训练文章。


4.  教导者给予指令:“找找XX?”,比如“找找爸爸”


注意:教导者给出的家庭成员称呼的指令时,每个回合要随机变化

教导者呈现在桌面的3-5张照片在每个回合中要随机调整位置。


5.  教导者辅助孩子指出相应的照片。


注意: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导者需要在给出指令后马上辅助孩子去指/拿对应的照片。辅助的给予不能在指令给出之前或同步,因为我们需要孩子学习先听指令,而不是根据教导者的手势动作去拿照片。并且辅助的给予也不能过慢,以避免孩子随手指或拿照片而造成错误反应。


6.  当孩子指出对应的人物照片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XX”,并给予孩子强化物(或代币)。


7.  教导者调整照片的位置,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6,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家庭成员有3-4次的练习机会。


辅助与辅助的撤销:


·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势指向正确的照片(手指完全接触照片,但不遮挡照片)


一般情况下,已做到这个项目训练的孩子,通常已经建立了学习的必备技能,也接触了其他区辨认识的训练(比如日常物件,水果,蔬菜等等),所以孩子在这个项目中,一般我们可以从直接的手势辅助开始教导,并不需要从手把手辅助开始。


·  辅助的撤销:


1.  逐渐增加手指与照片之间的距离:即从一开始的手指接触照片,渐渐地增加手指与照片的距离,直到完全撤销辅助。


2.  在降低辅助级别时,使用辅助的时间延宕: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需要马上给予辅助;当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一般可延迟1-2秒,延迟的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不超过2秒。


3.  注意: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你降低辅助的力度或延迟给予辅助时,孩子频频地出现错误反应(比如,连续2次错误反应),说明你所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的力度。


· 手把手的辅助:如果孩子对于手势的辅助不做出反应,即孩子没有跟随着教导者的手势去拿或指照片,教导者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辅助的力度,最高的辅助级别是提供手把手的辅助。这个辅助阶段不宜停留太久,连续使用3-5个回合,就可以再尝试使用手势辅助。


纠错程序:

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先要求孩子把手放好,如果孩子已经拿了错误的卡片,教导者把卡片轻轻地从孩子手上拿回来,重新放回桌面上原来的位置。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3. 教导者重复先前出错的指令。


4.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手直接指在爸爸的照片上;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失败的回合中,教导者手保持在自己的胸口指向照片,在这个回合中,教导者将手悬浮在卡片上面指向照片。


注意:在这个回合中,教导者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仍然有出错的倾向,比如孩子手没有向你指向的卡片移动,教导者需要立即进一步提高辅助级别,必要时可以提供手把手的辅助。


5.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给予夸奖和强化。


阶段目标的完成:

孩子能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当前阶段的训练完成。


第二阶段:同一人物不同照片的泛化


这个阶段,我们将使用同一人物的不同照片来进行泛化训练,以确保孩子是根据多个不同特征来判断人物。


教学材料:

家庭成员的正面照片若干张,可以使用生活照,所选择的照片建议是正面大头照片(只显示肩以上的部分)。


训练1:区辨家庭成员照片

训练程序与第一阶段相同。每一个回合仍然呈现三位家庭成员的照片,但在回合之间,变化其中一个或多个成员的照片。


训练2:配对


训练程序:桌面上呈现三张不同家庭成员的照片,拿取其中一位成员的其他照片递给孩子,并给指令:“同一个人放一起”。辅助仍然使用手势辅助,可以延宕1-2秒给予,以孩子不出错为准 。当孩子将给出的照片与桌面上呈现的相应的人的照片放在一起时,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他们都是XX(如,爸爸)”,并给予强化物(或代币)。


训练3:使用集体照来做区辨家庭成员的训练

这个程序可以不按严格的训练程序来做,更多地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在自然活动中展开。家长和孩子并排坐在一起,呈现一张有一组成员的照片(不需要所有的成员孩子都认识),家长给指令“指一指XX”,等待3-5秒,看孩子是不是能指出正确的人物。


如果孩子出错,告诉孩子不对,可以让孩子再试试,也可以是家长指出正确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家长夸奖孩子,不需要每一个回合都给予强化,但时不时地可以使用直接强化(比如,食物、社会性互动、或玩具)。


第三阶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区辨家庭成员的技能


游戏1:分食物


材料:选择一种孩子会喜欢但不是强烈偏好的食物(以避免孩子因为不愿意分享而出现问题行为)。


程序:拿取一小块食物交给孩子,同时给指令,“交给XX”。注意如果孩子不具备分享的技能,想要自己吃这个食物,教导者需要在这时轻轻阻挡孩子,并且快速地辅助孩子走向目标人物。每递1-2块食物,教导者给一个“给宝宝”的指令,让孩子享用一小块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用到区辨家庭成员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分享技能。



游戏2:玩拼板 (这里假设拼板是孩子喜欢的活动)


材料:拼板一幅(孩子具备独立完成拼板的能力)


程序: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近距离的围坐在一起,和孩子说,我们来玩拼板。桌上会放一部分拼板,同时将另外的一部分拼板分给其他的家庭成员。孩子在拼完桌上的拼板,表现出需要其他的拼板时,教导者给予指令说,“在XX(人员称呼)那里”,如果此时孩子没有转向该家庭成员,教导者可以再说一次,同时手指指向该家庭成员;当孩子转向该家庭成员,有目光对视,并且伸手做出“要”的手势时(有语言的孩子,可以教导孩子用语言提要求,如“给我拼板”),该家庭成员把拼板给孩子。


注意,被指定的家庭成员不要过早展示手上的拼板,以避免孩子是因为看到了拼板而转向该人。当孩子拼完这一块拼板时,很有可能会转向同一个家庭成员索要拼板。无论孩子主动转向的是哪位家庭成员,这位家庭成员都可以重复上面的步骤,指导孩子去找另一位手中还有拼板的家庭成员。重复此步骤,直到孩子完成整幅拼板。


我们只是例举了两个简单的小游戏活动,大家还可以再开发类似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练习。最简单的指令是让孩子递东西给家庭成员,或者从家庭成员那里拿物品。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让孩子拿物品给相应的成员,那么在孩子按要求完成给物品的任务后,拿到物品的人要夸奖孩子:“你真棒,帮妈妈拿XX,谢谢”。虽然不需要每次都给予强化物,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直接强化。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的练习不要过度,以避免孩子觉得厌烦而不愿意服从指令。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