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干预越严重,原来错在这两步!


在我们对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孩子行为反复,越干预越严重的情况。或者,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消失了,接着又出现另一个不良行为。是我们的干预方法有问题吗?还是我们应该就此停手?

 

为什么有时候自闭孩子的问题行为

越干预越严重?

 文 | 阿力妈妈

 


经常在群里看到有父母苦恼不知该如何对自己孩子的问题行为,求大家支招。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来,大致有两类问题:一个是家长对问题的分析不到位;另一个是家长分析问题很好,但干预效果不如预期

 

对于分析问题的方法,只要家长耐心地细致观察就可以做到分析到位。

 

比如曾经有一位妈妈问我他儿子在老是上课时盯着天花板的吊扇看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观察几天,大致能看出一些规律:

 

★比如是不是孩子对老师讲的课不感兴趣或是难度太大才转移注意力的;

 

★或是孩子喜欢看旋转物体做自我刺激;

 

★再有是不是孩子只在某一门课或是周围有某些人在的时候看吊扇等?

 

找准原因,也就是行为背后的功能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找对干预办法。

很多时候,家长把问题的原因分析出来了,但干预的时候却出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加剧的情况,很让人不解。我自己在家庭干预儿子的时候也出现过这个状况,后来了解了心理学知识才发现这是干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削弱爆发(extinction burst)。

 

举个例子

 

Jack每次在操场上一个人玩几分钟的时候都会大叫,这时老师就会跑过去看看怎么回事。每当这个时候,Jack大叫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取老师的注意,从而不一个人玩。所以老师每次跑到Jack身边其实是正强化了他的这种不良行为。


为了消除这个不好的行为,老师决定在Jack每次大叫的时候不过去,忽视他的喊叫。目的是让Jack也不再用这种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了。此处,老师用了削弱不良行为的办法来应对Jack的喊叫。

 

但是这个削弱不良行为的过程未必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出现削弱突爆的情形,也就是说会出现不良行为的频率、时长增加的情况(Lerman, Iwata, & Wallace, 1999)。

 

具体说就是当老师忽视Jack的喊叫时,Jack可能会在发觉喊叫没有效果时,更大声喊叫或用持续更长时间喊叫来获取老师关注的情形。

 

如下图所示,记录了Jack在老师采取消弱不良行为措施之前5天(横坐标)的喊叫时长,大约为6到7分钟左右(纵坐标)。而在老师开始干预他的喊叫,也就是采取了忽视措施之后,从第6天开始Jack喊叫的时长增加到8分钟,更是在第7天达到了10分钟长——这里表明明显出现了喊叫行为的削弱突爆。有意思的是,在老师坚持干预措施之后,从第8天开始Jack的喊叫时间开始迅速缩短,直至第14天以后完全消失。

因此,美国ABA干预专家Cooper et al在其文章中写道,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当削弱突爆(不良行为加剧)发生的时候,恰恰说明干预策略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时老师、家长或ABA干预师应该继续自己的干预策略,直至不良行为完全消失。

 

以上就回答了有些家长在对自己孩子问题行为进行干预中出现反复的一些困惑。至于一个不良行为的消失需要多久的干预在于不良行为持续的时间有多久——不良行为持续时间越长需要干预的时间也就越长。所谓积习难改

 

那么大家可能又会问为什么有时候孩子的一个不良行为消失了,不久又出现了另一个不良行为呢?这个原因在于孩子的根本需求没有被满足

  

在上面的例子中,Jack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本身并没有错误,错在他使用了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老师仅仅是忽视了他的喊叫而没有做其它任何动作的话,不久Jack可能又会在操场上又跳又哭来吸引老师。所以,在一开始老师忽略Jack喊叫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教他对老师说“老师来”或是“一起玩”等。当孩子有了可行的替代行为的时候,不良行为会消失得更快,孩子也不会积累很多的负面情绪而出现另一个破坏行为了。

 

我们很多家长在给自闭儿做家庭干预的时候,经常会采用中国家长惯用的惩罚措施(站墙角、打骂等)来应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像我自己以前在家有时候就把儿子固定在儿童伞车以惩罚他的乱扔东西。后来学习了ABA,才发现这不过是懒父母的应对方法,逞一时之快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观察了一天做了记录发现儿子是想让我们和他玩,所以扔东西吸引我们的注意。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其思想的表达,每个行为都有它背后的功能所在,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的肢体“语言”。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简单地急于阻止,最好问问“为什么”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