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自闭症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表现不一致?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孩子表现“行为反差”:学校里 “好”行为,家里“坏”行为。为什么?怎么办?


共性问题:孩子在学校与在家里行为表现不一致


有两位坐在一起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年龄都在四岁左右。孩子甲学会了写字,妈妈让他在家里练习,孩子用笔在桌布上乱划,就是不肯往纸上写。孩子乙一出大门就挣脱妈妈的手乱跑,妈妈连跑带抓拉住他,刚拉住了他又挣脱了跑,妈妈形容每次带他出门就像在“拐卖孩子”。正当两位妈妈“诉苦”时,坐在一旁的两位老师笑了起来,插嘴说:这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可是很听话的,甲会好好写字,乙与小朋友们一起出行,乖乖地走在队伍中间。原来她俩正是孩子甲和乙的老师!妈妈们也承认,孩子在学校里确实表现不错,没有这样的问题行为。但是,为什么孩子一到家里就“坏”了呢?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表现这样的“行为反差”,是一个必须引起家长重视的问题。


行为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好”行为和“坏”行为,是社会文化对某一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评价。“坏”行为指对孩子有害的行为,“好”行为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写字是“学习”行为,乱划桌布则是“破坏”行为。走在队伍里是“守纪律”行为,挣脱乱跑可能使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就属于“危险”行为了。


学过ABA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行为(B)受不同的前提事件群(“前事”,A)和后果(C)控制,A有一个重要的前事条件,就是孩子本身的行为历史,特别是他与别人交往的学习历史。孩子在家里与妈妈交往的历史,和在学校与老师交往的历史不同。ABA重视分析行为发生时的“条件和机会”(contingency,郭延庆老师的翻译)。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往往处在多个同时存在的“条件和机会”影响之下 (concurrent contingencies),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面对同样的任务,或者写字,或者出行,孩子在学校里循规蹈矩,服从守纪,而在家里就不服从指令,破坏捣蛋,说明什么呢?说明孩子在不同的“条件和机会”下选择了不同的行为:在学校坏境中,从与老师交往的历史出发,孩子选择“服从听话”的行为。而在家里,从与妈妈交往的历史出发,他选择了“不服从不听话”行为!


行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行为分析告诉我们,至少有这样三项:1,以往的行为学习历史,2,当下存在不同的“条件和机会”,以及,3,著名的“配对法则”(matching law)“配对法则”指出:个体在做选择时,总是把最大的努力用于获取最大的报酬(报酬即“行为强化物”,在以上孩子的实例中,就是对任务的“逃避”)。孩子并不是偏偏要和妈妈做对,他们选择逃避行为,遵循的是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


那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孩子会选择服从行为,而在家里孩子要选择逃避行为呢?让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孩子在学校与老师打交道和在家里与妈妈打交道时所面对的不同的“条件和机会”。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里选择服从行为


先看学校环境。VB-MAPP的作者马克.孙伯格说过,任何面对面的教育训练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苦差事”,是孩子希望能够逃避的任务,普通孩子也是一样(读者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背书不熟或者考试不顺时的焦虑感)。相对于在家里,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更有强制性的环境。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特别是与老师做一对一的训练,时时感觉这种强制性。


处在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之下,这两孩子选择表现服从行为,而不选择逃避行为,说明什么?说明学校教育的成功!!!(当然也有少数孩子会选择不服从行为,并表现诸如哭闹自伤攻击等行为来逃避课堂教育,参见我写的☞点击标题《孩子为啥闹课堂》一文)。老师及时对孩子的服从行为给予频繁的表扬奖励,也间接地强化了孩子的服从行为。可见,孩子在学习写字排队等具体技能同时,也正在学习一种比这些技能更为基本也更加重要的生存技能:服从行为,或者叫“服从规则行为”。


服从行为属于规则控制行为(rule governed behavior, RGB,参见我写的☞ 点击标题《谁为特殊孩子的安全护航》一文)。大家熟悉的A-B-C习得性行为(比如“提要求”),行为是由其直接产生的后果来强化的(孩子要求糖果,得到糖果;要求玩具,得到玩具)。“规则控制行为”则不同,它不是通过行为本身的直接后果来强化的(写字和排队本身不会直接产生强化写字和排队行为的后果,除非你是书法家,或者是票贩子)。老师的表扬奖励也只是间接的所谓“人工附加”强化物。真正的强化物是什么呢?这里涉及对人类 “复杂行为”的分析,不进一步展开。简单地说,在这两例个案中,至少可以看出这样三点:


✦ 孩子对自己行为包括情绪表现了自我控制(“老师叫我写字(或排队),不能不写(排队),也不能哭闹”,这一条很重要!);


✦ 孩子通过自然观察模仿学习(“看,别的孩子都排在队伍里,我不能站在队伍外,大家不乱跑,我也不能跑”,这一条也很重要!);


✦ 孩子表现了趋利避害的“认知行为”(“不要被老师批评,不要被小伙伴责备,不要被另眼相看,跟上队伍,不能掉队”,这一点同样很重要!)。


为什么说这三条都很重要?请读者想想,不能自我控制行为情绪,不会自然观察模仿学习,不懂得在社会交往中趋利避害,这些不都是我们自闭症孩子天生的行为弱项吗?从表面看,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写字,排队,听话守纪,而在“内部”(斯金纳说的“皮肤以内的行为”),这两个四岁的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在学习和实践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是非常重要的“规则控制行为”:


1. 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

2. 通过自然观察模仿学习 ; 

3. 服从社会规则来趋利避害。


四岁的孩子能把这三项行为在学校里做得到位,说明他们的服从规则行为已经在学校环境中建立,在老师精心教育下强化!这无疑是重要的行为发展里程碑!行文至此,作者脱帽敬礼,向这两位学校老师致谢!因为ABA研究文献和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一再表明,从小建立良好的服从规则行为,对于我们特殊孩子来说,是将来一生成功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选择逃避行为


那么,为什么在家里孩子选择的行为就不一样了呢?孩子一出学校,面对的“条件和机会”改变了:脱离了学校环境的强制性,在妈妈面前是 “我行我素”的天地。在学校被“压抑”了好几个小时,一旦脱离,逃避行为立马就表现出来:想挣脱就挣脱,想跑就跑,你要我写字,我偏偏乱划桌布。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行为“报酬”。这就是 “行为反差”现象(behavior contrast)。“压迫”越深,“反抗”越烈,孩子在脱离了学校的强制性环境后,按照配对法则,把最大努力用于获取最大报酬,往往会表现出比平时更强烈的逃避动机和行为。


至于在马路上乱跑是否安全?不复习写字是否会忘记?更严重的是,在学校里经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还不甚稳固的服从规则行为,会不会因此弱化消亡,甚至毁于一旦?这些可不是他们四岁的小脑袋里考虑的问题啦。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必须对此(行为反差)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


家长如何应对?


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反差呢?我给这两位家长的建议是:尽早配合学校,“双管齐下”,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服从行为训练,重塑孩子的行为史,“重写”家长与孩子的行为交往历史。家里的服从行为不建立起来,学校学得的服从行为不能泛化,最终很可能会消亡。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即请老师来家里指导帮助,家长去学校陪读学习训练方法,把这一步做为家庭训练开端。然后家长就得靠自己当主力军,在家里创造相对“强制”的学习环境,进行反复密集的服从训练(compliance training),通过服从训练来夯实与泛化孩子在学校里建立起来的服从规则行为。


对于孩子甲,建议可以采用这样的训练步骤:


1、准备好纸笔定时钟等学习用品;


2、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作一客观估计,或者以连续写一个短时段(例如2分钟)为最初目标,或者以写满纸上若干个格子(例如20格)为最初目标; 


3、告诉孩子要写字了,明确告诉他要像在学校一样写,不许划桌布,要写满两分钟或20个字;


4、准备好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点心做为完成任务后的强化物,告诉孩子任务一完成,他就可以尝一点或玩几分钟;


5、把定时钟拨到两分钟;


6、妈妈全神贯注坐在孩子的对面或右边,一只手牢牢把住孩子执笔的右手,另一只手直接接触孩子按着纸张的左手;


7、启动定时钟,手把手地辅助孩子写字;


8、妈妈应该随时感觉孩子两手的配合程度,一当觉察孩子的手要想逃脱,立刻引导他回到任务;


9、直到目标完成并没有逃脱,立刻表扬孩子并奖励点心或玩具;


10、让孩子休息5分钟以后,再做第二个回合;


11、视孩子的情况,通常可以连续做10个回合。


每个回合完成后都要记录孩子有没有完成任务,有没有挣脱(右手执笔离开纸张或逃离座位,“是”或“否”,+ 或 -),用来评估训练是否有效,如何改进,何时提高目标,何时撤退辅助。


训练的目的是不让孩子在完成任务之前逃脱任务,在完成任务后能获得奖励强化。逃避行为是靠“成功逃避”来强化的,孩子尝试逃避而不让他逃避,逃避行为最终会弱化消亡。与此同时,通过表扬奖励,使得服从行为得到强化。运用的辅助是从最大到最小的肢体辅助,也叫“无错误学习”(errorless learning, 参见恩启文章☞点击标题《专业的文章总是很长,你愿意打开看吗?》)。ABA文献与作者经验都表明,对于自闭症及发展障碍孩子,特别是小龄段孩子,这样的无错服从训练很有效。


如果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服从行为,及时表扬服从行为,并尝试渐渐撤退辅助,从把握住手撤退到把握前臂,再撤到把握肘,上臂,最后从把握撤到仅仅肢体接触。孩子达到100%无错无逃脱以后,可以把目标从2分钟提高到3分钟,4分钟,5分钟,10分钟,,,,如果孩子哭喊发脾气,忽视这些逃避行为,坚持手把手地完成任务。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里逃脱了任务或离开座位,不要和他讲道理,手把手地辅助他回到座位继续完成任务,直到达到规定目标,该回合不给予奖励。休息5分钟后开始新的回合。


对于孩子乙,服从训练方法也基本上一样


可先在小区或安全地带做外出步行的服从训练,从最大肢体辅助开始,如有可能妈妈和爸爸同时参加,可以一人把握孩子的一只手,以2分钟或走完一段指定的路为目标。如只有妈妈一人,妈妈要牢牢把握住孩子的主手(通常为右手)。目标是孩子的手不挣脱大人的手,完成任务后用表扬,零食或其他孩子喜欢的活动(如滑梯)强化。休息5分钟,再开始第二个回合。随着孩子服从行为进步,逐渐撤退肢体辅助,从双手到单手,从手到手腕,前臂,肘,上臂,肩膀。训练的最后目标可以因人因地而异,例如要求孩子出外步行时不超过妈妈一臂之远或一步之远的距离。表面上训练的是不让孩子挣脱乱跑,实质上训练的是孩子对家长制定规则的绝对服从。


孩子的服从规则行为在家庭初步建立后,家长要计划行为泛化,使得孩子的服从行为运用到其他自然生活内容,如日常安全,生活自理,日程安排,帮助家务,适应社会活动等,使得服从规则行为成为孩子生存,生活,学习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 “骨干”(参见郭延庆老师的ALSO理念)。作者这里推荐融融爸爸,威利爸爸对孩子生活学习技能培养的许多经验(微信后台回复“陈勋虎”、“威利爸爸”即可阅读),以及福州虎仔妈教育虎仔的经验☞点击标题《培养自闭儿独立生活能力,需要这4步》。


服从训练,无论是从写作业还是外出步行开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需要很大耐心,要有思想准备孩子行为反复。请记住,你要改变的是孩子四年来形成顽固的行为历史,以及你自己与孩子交往互动的历史。孩子年龄越大,服从行为训练的难度也越大。但是请相信,孩子的服从规则行为是完全可以在家里建立,强化并且泛化的。服从行为一旦在学校和家里都建立起来了,对于孩子的生活,入学,社会融合乃至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 最后依据我推崇的恩启 IDEA 理念来梳理总结一下:

1. 服从规则行为是孩子一生成功的重要基础,应该尽早训练培养;


2. 发展服从行为是自闭症孩子融入主流社会的先决条件(I);


3. 每个孩子的行为特点不同,应该通过观察分析为孩子量体裁衣地制定服从训练方案(I);


4. 进行服从训练时一定要有数据记录,只有通过数据才能确定训练是否有效,应该如何改进,辅助何时撤退,目标何时提高,以及如何泛化等,离开数据,都是空谈(D);


5. 服从规则训练具有三十几年ABA研究文献积累,有许多发表的实证数据和成功案例,是科学的实证干预策略(E);


6. 服从规则行为训练可以帮助患自闭症以及其他发展障碍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改善行为,发展功能,保障安全,增添技能,丰富生活,融入主流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性(A)。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