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从机构毕业后的自闭症孩子,去了小学,怎么样了?

距离开学两个月过去了,很多孤独症孩子走进了校园,但,也有孩子又却被劝退了,我们陆续接收到不同家长的留言,诉说着孩子不得不离开校园的无奈。


家长不禁想问:校园,我的孩子如何才能留下?


1
洋洋的情况

 

10月12日下午3时,下课铃响。10岁的洋洋绕开班级在校门口排的长队,冲出校门。他双手前后不规律地晃动,嘴里不时哼着的,是只有他才懂的语言。身后的这所打工子弟学校,夹杂在一片简易民居和厂房之间,仅有两栋简陋的两层校舍和一个狭小的操场。这里接收了洋洋一个曾被学籍片区的名校拒绝入学的自闭症儿童。

  

“慢点儿,洋洋,等等姐姐。”陪读的小姐姐刘华(化名)跟在身后喊道。21岁学特殊教育出身的刘华,陪伴洋洋近1年了,她试图探索洋洋沉浸其中的世界,“可我始终弄不懂他在想什么。”


洋洋妈曾经很绝望,“他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谜。任我求他,骂他,都没反应。他不懂得正常与人交往的方式。”尽管医生强调,自闭症将伴随洋洋终身,但像很多自闭症家长一样,洋洋妈希望儿子能走出孤独。而融合教育,正是她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他要在普通学校才能学会与人交往。”


2
洋洋妈的做法


在各类培智康复机构训练5年后,8岁的洋洋已能与人进行简单对话。洋洋妈考察过一些培智学校,但那里的孩子翻来复去念“a、o、e”,计算简单的加减法,这些洋洋都会了。洋洋妈打算把儿子送入普通小学。秋季开学前,洋洋妈听说家门口的小学曾接受过福利院孩子,她托关系找到校长,终于为洋洋争取到试读机会。但学校没有陪读先例,“校长担心进班陪读会影响课堂。”专为洋洋上学聘请的陪读小姐姐,最终只能站在教室外面张望。


3
洋洋很快显出与众不同


上课第一天,不懂上课规矩的他焦躁地晃动身体,嘴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怪声,椅子摩擦水泥地面的刺耳声引起师生侧目。班主任立即制止,就像火上浇油,洋洋的身体摇摆幅度更大,嘴巴发声更响,最后大哭起来。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好让守在门外的“陪读”把洋洋先带回家。
  

“他们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几位自闭症家长发出的共同感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太少,制度对这个群体的支持不够完善,让孩子们的求学之路非常艰辛。
  

4
遭遇劝退危机


洋洋第一次的学校生活,仅仅维持了5天。对劝退的恐惧,无时无刻不盘亘在为孩子争取上学的自闭症家长心中。洋洋妈也不例外,在那5天里,“我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总是担惊受怕,拿电话的手直打哆嗦,生怕学校把洋洋退回来。”


第5天,洋洋妈主动约班主任商量,希望能找出一套方案让洋洋融入班集体。但班主任很无奈。“我不想当劳模,只想把我的分内事情做好,把班级带好。我不知道怎么去和你家孩子交流,我无能为力。”


5
包容下的“转机”


洋洋被第一所学校劝退时,班主任曾对洋洋妈说,“与其让他在学校呆着,不如回家学做一碗西红柿鸡蛋面”。但洋洋妈很庆幸自己的坚持。


她给洋洋找到了一所愿意包容洋洋“缺点”的打工子弟学校,这里的同学也不明白,洋洋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在课堂上哭。但六一儿童节,全班同学送给洋洋一张卡片:“洋洋,我们都很喜欢你,希望你以后不要那么爱哭。”现在的洋洋,听到同学们给他鼓掌,他会接着读下一篇课文。陪读姐姐刘华说,洋洋已经知道要表扬了,这一点点进步,也足够让他们欣喜。

“其实我不指望洋洋能学多少知识,最关键的是他要学会与普通人交流,融入群体生活。”洋洋妈很感谢这个学校,给了洋洋一个宽容温馨的学校环境。
  

如果是去培智学校,这些孩子还是无法融入社会,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回到温室时代了。让适合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校,对于其他孩子也是有好处的,比如爱心教育,照顾身边的自闭症同学,远比抽象的爱心说教更真切。


“ 

被劝退的孩子,有的坚持留下,有的则选择离开


6
鑫鑫的故事


鑫鑫从幼儿园开始,园长曾多次让鑫鑫不要再来上学。执着的鑫鑫妈会喊上全家人一起送孩子。老师说,鑫鑫会爬窗,她就掏钱为班里的窗户装护栏。


到了小学二年级,他遭遇了最大的劝退危机:被全班43名家长联名要求劝退。


那一次的导火索是交作业事件。鑫鑫和同学一起排队交作业,轮到他时,老师没收,鑫鑫又重新排队,老师又没接过去。“那个老师平时对他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那次没接他的作业本。”对于行为刻板的自闭症孩子而言,当规则一再被打破,就不知该怎么办了。鑫鑫直接将作业本扔出去,砸到女同学脸上。那次,鑫鑫妈带着女同学去看病,买了同学喜欢的天线宝宝赔礼道歉,但直接遭到家长拒绝。

  

“他们说我儿子有暴力倾向。”1张嘴面对43张嘴的那一刻,鑫鑫妈很无助。“当时真的很难受,我的声音那么小。”


曾参与联名劝退的家长表示,他们并不是嫌弃自闭症患儿,也希望那个孩子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教育,但不应建立在严重影响其他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另一位参与的家长指出,在随班就读政策面前,无论是自闭症儿童、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学生,都没做好充分准备,导致问题接踵而至。


“ 

并不是所有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融合


7
小伟妈妈的困惑


坚持让儿子在普校完成9年义务教育,小伟的妈妈迷惑了。“我开始怀疑,这些年我的坚持,是否真是为他好。”

小伟8岁时进入片区的小学就读,但学校没同意陪读,他独自在学校读书,教室外没有陪读小姐姐的守候。小伟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四周没有同学。
    

他的情绪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他曾冲出教室,跑到邻班教室大骂老师,也曾拿起小石头砸同学。二年级,小伟被10多名家长联名劝退。小伟回到培智学校学习一年,一年后返校。但五年级时,他突然在班里把全身衣服剪成布条。
  

读初中时,小伟在厕所被同学欺负,他变得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在学校的他经常焦虑,严重时见人就紧张,浑身打哆嗦,嘴里不停发出怪声,脸上青筋暴起。
  

“老师和同学并不缺少爱心,只是不懂得怎样与小伟交流。”小伟妈感觉,在很多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尽管儿子在普校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但他的融合教育并不成功,很快又被职校劝退。

小伟妈花了两年让儿子放松下来,上午弹钢琴,下午画画、打球、游泳等。现在的小伟喜欢帮妈妈做家务,边洗碗边哼歌。有邻居说,现在的小伟,看上去就像一只温顺的绵羊。


让孩子随班就读,很多自闭症家长都会茫然,大部分自闭症孩子其实是在随班“混”读。没有专门特教老师、资源教室,并给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个性化教育,他们就很难融合。


“ 

更多家长承担了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压力


8
小磊家的故事


小磊妈40多岁,刚染过的头发难以遮掩几缕白发,“都是为小磊上学焦虑的。”她曾是一家大型IT公司的职业女性,在儿子3岁被确诊为自闭症后,她开始与自闭症无休止地斗争。2009年,小磊妈辞去工作,毕生的目标是帮助儿子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人群。小磊被诊断为“中重度孤独症伴随能力障碍”。有专家认为,这个孩子不适合上普通学校。但小磊妈坚信,融合教育能改变小磊的命运。
  

为了儿子顺利随班就读,小磊妈做了大量铺垫:给老师赠送厚厚的自闭症介绍;掏钱请特教专家到校讲融合教育;请陪读阿姨;给儿子的桌椅腿用布包好,防止儿子摇晃桌椅产生噪音;每年六一给全班同学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小磊写感谢卡……
    

今年小磊读初一,在学校老师眼中是个“有礼貌、乖巧的学生”,见到每个人都会打招呼。在家中是妈妈的好帮手,会帮妈妈做饭、擦地板。但厨房厨具都要按他的顺序摆放,铲子排第一,然后是汤勺、漏勺等,妈妈摆错了他会马上纠正。他喜欢烘焙糕点,把糕点分送给邻居和物业。他的梦想是开一家咖啡厅,做一个快乐的烘焙师。
    

小磊就读小学6年中,除学费外,额外用在学业上的钱总计在22万元左右。


“孩子的未来不应该是妈妈来决定的,应该靠政策。”小磊妈说,融合成功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基本都还不错,更多家庭连生存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谈教育了。

小磊的小学账单


陪读:请特教专业的陪读4年,工资2500每月,包吃包住,年底奖金,每年4万左右,4年共16万元。课业辅导:请语文、数学家教,每年1万元左右,6年总共花费约6万元


总计:小学六年除学费外,学业花费22万元左右。

9
有局限的随班就读!


北京某小学至今已进行超过10年的融合教育实践。但该校教学处老师坦言,驻校的特教专家更多的是辅助和指导,特殊学生的教学压力仍由普教老师承担。“即便家长全程陪读,老师的压力都很大,所以学校只能接受轻度自闭症孩子。”


她算了一笔账:一位当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要教两个班的语文,一周至少13节课。课外,还要辅导学生,做班级管理、备课等。这已是满负荷工作量。如她教的两个班都有特殊孩子,她每周至少要加两节课。
  

很多学校在探索融合教育,政府也在不断推进随班就读。目前相关的各项制度还没完全建立,随班就读只能有条件进行,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适合。没有专业的支持,有的孩子将受到更大的挫折。

  

10
建议特教老师进入普校?


有的普校老师甚至都没听说过自闭症,就算有爱心,也很难去做好,在国外,特教老师要求硕士毕业。
  

如今特教老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自闭症等特殊学生的需求。培训还需加强,能让更多专业的特教老师走上岗位,并对普教老师进行特教培训。”


但普校老师表示:“其实我们非常愿意聘请特教老师,既有利于孩子,又能减轻普教老师的压力。目前给学校的随班就读经费有限,学校没有多余的钱再聘请特教。”


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小方老师:


融合教育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非常有益的过程,这种权利在国外是每个特殊儿童都会享受到的权利,但是有权利并不代表融合就一定合适这个孩子。即使在国外,融合也是分很多种程度的,比如说:


情况好一些的孩子(能够遵从一些课堂基本秩序规则,情绪能基本自控,无主动攻击他人行为的)就可以在普通课堂中待的久一些,但依据他的学习能力,普通教育老师也会和特殊教育老师讨论后,给他适合他能力的任务(多一些休息时间,简单一些的作业……);


情况差一些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会和特殊教育老师在另一间房间单独或能力差不多的几个孩子一起上课,只在体育课等等是和其他普通孩子一起上的;情况再差一些的孩子,比如有严重攻击性(自我/对他人)的,认知能力很差的,情绪无法控制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自理的孩子也是没办法进入融合教育的,他们会在特殊教育的学校或机构进行较严密的看护。所以,融合教育是很好,但非常需要依据孩子的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这个能力进入课堂。如果没有,对老师和其他学生来说,的确是干扰。

薇薇老师:


孩子是否有能力进行融合教育,可以在入学前做全面评估,通过vb-mapp的转衔评估进行测评,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如果孩子达标,家长也要先慢慢陪读一段时间或是请随班就读的老师陪读一段时间,一是稳定一下他的情绪,二是帮助他适应,然后慢慢撤出。每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正常孩子也需要知道,社会中存在着这样的小伙伴,需要让他们懂得包容,理解,班主任也要尽力去教育配合。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达标,那么建议还是在机构做康复,出于安全及各个方面的考虑。

佳佳妈妈:


学校老师对我们孩子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特殊孩子。也可能逼得孩子一下子在陌生的环境中爆发情绪,不良行为都出现了(例如文中鑫鑫交作业)。有必要让普通教育的老师接受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或者保证学校都配有特殊教育老师辅助。

豆豆妈:


我的孩子虽然有问题,但是他仍然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必须维护我们应有的权利!


你是否遇到或听到过相同的情况?

你对孩子的融合教育有什么看法?

面对这个问题,

你是恐惧还是选择面对?

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有更多的经历与体验想与大家分享,

欢迎留言。

也可以发送至后台

或加微信:YN070321

讲述你的无奈与感动。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