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康复自闭症“辅助”无处不在,你会用吗?用对了吗?

徐紫薇

 

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特殊教育系在读博士生,本科生讲师兼行为分析师督导(BCBA Supervisor)。从事临床干预和单被试实验研究,临床主要负责行为功能评估、问题行为干预、实施忠诚度评估与支持等。

 

 

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在日常训练中接触过辅助:

  • 卫仔洗手时,卫仔妈妈会拿手指向洗手液,目的是提醒他:“卫仔,别忘记打皂液哟!”(手势辅助)

  • 当家人叫无双的名字时,无双很少回答,所以每次无双被“点名”时,妈妈都会用手捧着无双的小脸转向声音来源,并学着无双的语气说:“在!”。无双妈妈的目的是演示给无双看,被叫名字的时候什么样的反应是值得鼓励的。身体和演示辅助)

 

  • 莉莉二十二岁了,具备了一些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爸爸帮莉莉打印了用电饭煲煮饭的流程图,贴在电饭煲附近,方便每次莉莉做饭的时候都可以参考图片,减少犯错。(视觉辅助)

 

部分家长和老师对运用辅助得心应手,为日后渐渐消除辅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卫仔妈妈会让卫仔先自己洗手,不给任何辅助。在卫仔把手淋湿后,妈妈心中默默数5秒钟,如果5秒后卫仔完全没有要打皂液的意思,妈妈再用手势提醒他。(延时辅助)

 

  • 无双的妈妈也不会在无双被“点名”的第一时间提供身体和演示辅助。无双的妈妈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心:她先口头提示无双:“无双,有人在叫你哟”;如果口头提示无果,她再采取更大动作,走上前拍拍无双的肩膀;如果无双还是没有回应,她再提供身体和演示辅助。(最少到最多辅助)

 

  • 让莉莉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煮饭这一技能,是莉莉爸的目标。看到莉莉能够在流程图的提示下依次完成所需步骤,莉莉爸很欣慰,为了进一步接近目标,他决定逐渐减少流程图的数量,五张变三张,三张变两张。(最多到最少辅助)

 

辅助出现在各种训练模式里,例如自然情境教学(naturalistic teaching)和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raining)。辅助和强化物往往能双剑合璧,让行为训练变得井然有序且简单高效。

 

无论使用哪种训练模式,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在目标行为出现前给与辅助(流程如下)。                            

为了帮助辅助在行为训练中发挥巨大威力,以下八字最为关键:“恰如其分,过犹不及”。

 

1. 不吝啬辅助——家长和老师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辅助。我在工作中认识到一些家长,他们有时急于求成,担心给了孩子辅助相当于给了孩子捷径;他们觉得有了辅助,孩子就很难再独立自主地完成指令或者任务了。其实不然。辅助之于目标技能,就相当于学步车之于直立行走,后辅轮之于骑双轮脚踏车。辅助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受目标技能带来的强化物,就好比学步车让幼童说“走”就“走”,得以让幼小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酵膨胀;后辅轮让少年可以坐在脚踏车上飞驰,与同伴穿过树荫,听风过耳。

 

辅助不是一种捷径,只是一种过程。既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辅助,为什么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把辅助及时地给有需要的孩子呢?

 

在使用辅助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首先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计划辅助的使用前,家长和老师可以花时间考虑如下问题:

o  孩子在百分之多少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

o  一般给多大的辅助,孩子就能完成指定技能?

o  在这些有效的辅助里,哪一种辅助是相对最潜移默化的,最方便,最容易操作的,能在尽可能多样的情境或环境下使用,能在最短时间内教给其他参与训练的家人、朋友、同事。选择一个合适的辅助,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 不过度辅助——家长和老师需要根据孩子的进步逐渐地消除辅助。辅助的作用是一种过程,一个过渡,不是终点。父母永远不会让幼童止步于学步车,让少年定格在带辅轮的脚踏车上。同理,有计划的行为训练师不会将训练的最终目标定在有辅助的前提下。文章的开头举了三个消除辅助的例子(延时辅助,最少到最多辅助,最多到最少辅助),其目地都是让孩子在尽可能最少的辅助下完成技能。

 

作为行为训练的关键元素,辅助不讲究常驻,只求必要时功成身退,善始善终。

 

 

正确使用辅助的案例分析:

 

十岁的YKK不会自己拉上衣的拉链,每次都需要大人帮忙。YKK的特教老师于是把独立合上拉链加在了YKK的个人化教育计划里(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IEP),并且鼓励YKK的妈妈在家也多进行训练。YKK的妈妈细心地把合拉链这一技能分解成小步骤,并且给每一步骤都配上了图例,心想这样可以方便YKK随时需要的时候都能有视觉辅助。一周过去了,每当YKK需要拉上衣拉链的时候,他还是不知所措,频频望向大人求助,用视觉辅助也无果。

 

有效的辅助往往能够帮助孩子完成目标任务从而得到之后的强化物。YKK的案例里,妈妈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视觉辅助对于YKK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往的学习经验里YKK可能需要更多、更大强度的辅助才能完成目标。由此,YKK妈妈和老师在行为分析师的协助下做出以下改善:

 

o  根据孩子的需求,定位有效辅助: 家长和老师需要找到可以帮助YKK完成目标的有效辅助,可能是演示辅助(帮YKK演示每一步骤),身体辅助(手把手和YKK一起完成步骤),言语和身体辅助(手把手和YKK一起完成步骤的同时,给YKK口头解释每一个步骤),等等。辅助的强弱不是训练成功的关键,有效才是硬道理。

 

家长和老师可以观察下YKK在学习其他新技能时常需要什么样的辅助,也可以进行如下小测验。对于拉拉链的第一个步骤,从最细微、低强度的辅助开始(比如说言语辅助或者视觉辅助),辅助之后给YKK两到三秒钟看看辅助能不能帮助YKK完成该步骤,如果两三秒后该辅助对这一步骤无果,可以给高一级的辅助(比如说演示辅助)。用同样的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给YKK一定的反应时间并根据他的回应来决定是否需要试试更有强度的辅助。重复这一进阶过程直到YKK可以在某种强度辅助下完成该步骤,这种情况下的辅助就是此训练阶段下对YKK最有效且强度相对最小的辅助。家长和老师可以用以上方式对拉拉链的每一步骤进行测试,往往根据步骤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需要的有效辅助也不同。

 

o  强化强化再强化:找到每个步骤上对YKK最有效的辅助后,在训练里需要搭配强化物。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独立完成步骤会得到强化物,接受辅助而完成的步骤也需要得到强化。

 

改善了训练方法之后,YKK妈妈和老师十分满意训练的成果:因为每一个步骤所用的辅助都是经过测验后证实对YKK最有效的,YKK在每个小步骤里都能完成指定任务,且得到奖励(比如大人的鼓励、代币等等)。训练的好结果给YKK妈妈和老师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她们充满动力,每天都在用相同的方法训练YKK。但是与此同时,YKK妈妈和老师也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她们深深体会到了辅助的强大威力,看到了有效的辅助给YKK的训练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感受到了获得强化物给YKK带来的动力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她们深知辅助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又很担心如果消除这些辅助的方式不对,会不会让之前的进步和成效付之东流。由此,行为分析师给YKK妈妈和老师的建议是:

 

o  根据孩子的进步,逐渐消除辅助:如果YKK能够在连续两三个训练回合中通过辅助顺利完成某一步骤,家长和老师则可以逐渐提高该步骤的难度(也就是逐渐减少或者减弱辅助)。一种方法是可以慢慢减少对于该步骤辅助的强度,比如说针对于步骤一“把拉链拉到衣服底部”,言语和身体辅助是上述测验得到的最有效且强度相对最小的辅助。家长和老师则可以把言语和身体辅助降低为只有身体辅助,如果YKK通过身体辅助完成该步骤的机率持续在较高水平(比如说80%的训练回合),身体辅助可以退化为演示辅助,之后再是视觉辅助,零辅助。另一种常用方法是给辅助加上延迟时间,比如说家长和老师在下了“拉上拉链”的指令后,可以等3秒钟再给言语和身体辅助,如果YKK独立完成该步骤(在提供延迟辅助前就完成了该步骤)的机率变大,且最后能够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比如说80%的训练回合),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日后逐渐进阶到等候5秒,等候8秒。从大化小,从强至弱,从即时到延后,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进步有弹性地控制不同步骤里辅助的变化,为日后完全消除辅助和提高独立性打下基础。

 

作者授权恩启发布,未经准许,转载必究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