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6个小技巧,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动力

 2018-01-08 暖星社区

上周,我们跟大家说了孤独症小朋友语言发展的6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障碍,我们家长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果......

如果孩子已经有语言,但是“不爱说话”、“不怎么愿意去讲话”,也就是说,他的语言能力在第4阶段之上,那么请您与小星一起,学习如何通过“耍”一些小手段,去提升孩子表达的动力

“不爱说话”

为什么要说话?

没有表达的需要

认真观察我们的家庭教养结构,往往是一堆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想喝水了,他还没说我们就已经把水打开递到他的嘴边;孩子想出去玩,他指一指外面不用说话,我们就已经开始帮忙穿衣穿裤,领他出门了……


大人的过度关心,导致孩子完全不需要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孤独症的孩子,家长更是恨不得帮忙把所有都准备妥当。长此以往,孩子丧失表达需要的机会,也就慢慢变得“不爱说话”,这对语言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们家长要学会创造机会,让孩子知道:只有“说出口”,才能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怎么去创造机会呢?


时间延迟法


时间延迟法是一种有目的的、适当的等待方法,就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主动表达的意思,并且我们能够确定孩子已经学会表达的词句时,我们可以等待3秒左右,给孩子留一个独立表达的机会


举例来说,我们要与孩子在喜欢的床垫上玩“炒黄豆”(两人背对背,同时举起一侧手臂共同钻过去翻转身体180度)的游戏,孩子很想玩了但是床垫还没有铺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急于帮孩子把床垫铺好,等待孩子说“快铺好、快铺好”。这就是利用时间延迟法来创造语言使用机会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等待5秒后孩子还不能独立表达出他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能及时给予辅助,增加孩子成功的机会,减少孩子的挫败感,维持语言学习动力。



打破常规法


打破常规法就是打破孩子日常习惯性的活动步骤,或者在日常程序中给孩子故意制造一些变化,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好奇、引出相应的语言。


例如,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给孩子穿他的小衣服,有一天,爸爸可以故意拿妈妈的大号的衣服给孩子穿,孩子会意识到这不是他的衣服,说“不对”。此时妈妈应该立刻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说法)给予肯定,并拿出正确的衣服给他穿上,这样就可以适当的扩展对话的范围。



故意设置障碍法


故意设置障碍,是给孩子故意制造困难,刺激孩子向大人提要求(即“说话”)

比如将孩子喜欢的物品放在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看得到但是拿不到,就要想办法去向大人寻求帮助,此时我们要求他“说出自己的需求”,才会把东西拿下来给他。那么这种情况下,就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说话”动机,完成与孩子的对话。





“不怎么愿意去讲话”

有什么好说的?

没有表达的兴趣


不只是语言,孤独症小朋友对大多数的方面,如游戏、认知等,都有“不感兴趣”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挑起孩子的兴趣,提升孩子语言表达的动力,才能提高孩子语言能力


遵循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动力的起源,也是引起孩子注意的基础,更是维持孩子动力和注意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一个原则是:跟随孩子活动,即让孩子选择他喜欢的活动,获得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教孩子相适应的语言目标


举个例子,某一时刻孩子比较喜欢吹泡泡,那我们就不能强求孩子坐下来和我们配对、玩积木、认识卡片等等。


但是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孩子互动,教孩子学习和吹泡泡相关的语言,比如“这是什么?”“这是泡泡水。”


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提要求,如“帮我吹泡泡”等等。这样子的活动教学就是遵循孩子兴趣的,也即是能够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

 

利用合适的机会



1

选好时机提供给孩子反应或辅助


家长的问题、要求或指令必须在孩子有适当行为出现的时候,而不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2

巧用中断或停顿


在教学或游戏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中断或停顿技巧,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家长在陪孩子玩荡秋千时,孩子玩得很开心,家长此时突然停下秋千,孩子在当下可能会说“推我,我要荡秋千”,这就是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3

捕捉生活中的机会


在自然的、适当的情境下捕捉机会进行教学是最好的

例如,孩子想喝水,他走到水杯旁边,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说“打开”,这就是一个学习表达愿望、要求的机会。


4

设置障碍创造机会


指在活动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一些障碍,为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

例如孩子想吃饼干或薯片,我们家长可以把盒子的盖拧的更紧一些,孩子自己打不开,这时孩子会看着妈妈,跟妈妈说“帮忙”,然后妈妈立刻过来帮他打开盒子,满足他的要求。


5

提供选择的机会


指在与孩子互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提供多种机会让孩子选择,容许孩子接受或拒绝一个或几个活动;

当孩子做出选择(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后,我们都应该顺从孩子的选择,立刻做出相应的反应




给予及时的奖励(即强化)


1

奖励的应是孩子的正确表现,且必须及时

例如,孩子喜欢玩积木,确定目标行为是:孩子说出“拿积木”,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孩子说“拿积木”之后,立刻给孩子积木。


2

奖励应直接、自然: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

比如说孩子看到积木说“积木”,这时我们家长可以把积木作为奖励拿给孩子,而不是其他的糖或者饼干什么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他所说的语言与获得的物品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也才能提高他学习语言的动力。


3

奖励孩子的努力:即孩子与任务有关的、想要完成任务所做的正确行为

比如当我们教孩子说“mao”,孩子很努力开口,但是只是发出了“ao”的音,此时虽然孩子没有正确完成目标,但是有努力做出模仿的行为,这是我们也要给予奖励。

也就是说,无论孩子是否完成任务,只要他做到了与任务有关的、合理的努力,我们都可以给孩子奖励,以刺激他的兴趣

以上方法适用于孩子已经有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表达动机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小手段”,来提高孩子说话的动力。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还没有语言,也就是说,孩子还不会说话,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不会说话”

不知道怎么说

基础能力不足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是由于认知、发音、模仿等语言的前备能力不足,导致“不会说”。

举个例子来说,在孩子还不能准确模仿的情况下,你跟孩子说“跟我说a”,那么可以想象,孩子是无法跟随模仿“a”的口形,更不可能发出“a”的声音。


语言学习的前备能力包括模仿、共同注意力、发音等等,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因为基础能力不足导致的语言发展进展缓慢,那就需要我们家长先帮孩子提高基础能力。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