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家庭康复中的行为学原理(一)

对于刚刚接触到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家长而言,迫在眉睫的便是了解一套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法。摆在眼前的第一道关卡便是对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的了解。

正如其名ABA就是指将基于行为科学的一系列理论及技术应用到对行为的成因及干预的分析上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便是源自一系列科学实验的行为科学,因而说起ABA就不得不从各种有趣的行为学实验说起。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这位前苏联生理学家,极具开创性的通过对狗的唾液分泌的实验揭示了,ABA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ABA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使用连接在狗颚外侧的管道收集狗的唾液,当狗进食时会有显著多于未进食时的唾液分泌,这是狗天生便存在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样的一种先天的生理反应会被特定的刺激(进食)所激活,很难由其他刺激所激活,比如铃声。

接下来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制出造铃声,在反复进行后,这只狗在只听到铃声而未进食的情况下也会分泌更多的唾液。今后如果铃声仅仅只是单独出现,而不与食物同时出现,随着次数增多铃声便不再引起狗唾液分泌。

能够自然引发某种目标行为的刺激,被称为非条件刺激,如引起狗分泌唾液的食物;原来并不能引发某种目标行为的中性刺激,但经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配对出现后,具备了引发目标行为的功能,这样的一种刺激被称为条件刺激,如与食物反复配对后能够引起狗分泌唾液的铃声。

在日常生活中,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配对出现,形成条件刺激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实上我们对世界上大多数实物的认知都是基于此的。

比如,我们看到网络上的冰桶挑战时,自己虽未体验但也会心生凉意,产生“这多冷啊……”的感叹,其原因便在于我们每每有接触到带有冰块的水的机会,都会几乎没有例外的感觉到冰凉(其中看到冰水是条件刺激、接触冰水是非条件刺激)。

这样的一种经典的条件反射,帮助我们凭借过往经历形成对眼前事物的推测,这种推测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甚至不会出浮现于意识之中,为我们省去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经典的条件反射一方面使得我们能够快速的动用之前习得的能力,同时也使得我们产生刻板思维与刻板行为,而这样的刻板思维与行为不经干预又极易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他们又极易产生刻板的思维与行为。

牛牛每天完成康复训练后,爸爸都会带牛牛去机构右边街道上的一家烤串店去吃烤串作为奖励,最近烤串店搬迁,于是训练结束后爸爸想带牛牛去机构左边的街道上找找看有没有烤串店,但牛牛又哭又闹的执意要往右边走。因为烤串反复的与机构右边的街道配对出现,牛牛认为只有去右边的街道才意味着能够吃到心爱的烤串。

玲玲是个对声音敏感的孤独症患儿,而她的感觉统合训练老师声音尖细,在做了几天感觉统合训练后玲玲看到感觉统合老师就躲,甚至见了穿一样工装的其他教师也会绕着走。因为玲玲痛苦的听觉反应与教师的穿工装的感统老师反复配对出现,而孤独症患儿的注意特点更为关注细节,所以泛化为对穿同样工装的人的恐惧。

经典条件反射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家庭康复中需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面。

其一是学习与生活情境的氛围。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于学习,喜爱生活。而这种乐于学习与喜爱生活的品质是需要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进行确立的。如果学习总是与无聊甚至通过的学习过程建立起链接,生活总是与养育者的愁云惨淡的表情和哀叹建立连接,那么孩子如何能够乐于学习和喜爱生活呢?

所以,家庭康复的第一步,或许也是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养育者保持一颗适应性的积极的乐观态度,自己先成为一个乐于学习与喜爱生活的人。这样便能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孤独症患儿对学习和生活的良好预期。

其二是经验的分化。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便是刻板行为,而刻板行为的形成便是固定的中性刺激长期反复与非条件刺激所形成的固定的条件刺激。正如上文中爱吃烤串的牛牛。

当牛牛爸爸意识到他们总是走同一条路去吃同一家店后,牛牛爸爸刻意的每次从不同的路径去往不同的小店尝试吃不同的食物。当然过程并不轻松,还好牛牛爸爸足够温柔与坚持。这样的尝试使得牛牛意识到能走的路不止一条,能去的店不止一个,能品尝的食物也不止一种。这为牛牛开启了一扇充满可能性的大门,促进了牛牛更具适应性的社会行为的产生。

经典条件反射不仅仅会在孤独症患儿身上显现,其对于养育者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养育者认知偏差常常会作为不适应情绪的非条件刺激,与作为中性刺激的孤独症患儿家庭康复工作配对出现,使得家庭康复工作成为了不适应情绪的条件刺激。

如:瑶瑶妈妈在对瑶瑶进行家庭康复的训练项目事总是不自觉的怀疑自己的胜任能力,对自己胜任能力的怀疑必然招致抑郁、焦虑等不适应的情绪,瑶瑶的家庭康复工作与瑶瑶妈妈的不适应情绪的反复配对,使得瑶瑶妈妈在进行家庭康复的过程中或想起家庭康复都会产生焦虑、抑郁的不适应情绪,甚至泛化为见到瑶瑶就绝望的想要哭泣;

相反,丽丽妈妈在对进行家庭康复的训练项目时,总是保持适应性的积极态度,认为只要丽丽在努力完成训练项目就是在不断的进步,而这样的一种认知方式往往产生平和、愉悦的适应情绪,因此丽丽的家庭康复训练常常与妈妈的适应情绪相配对,丽丽妈妈则更容易在丽丽的康复项目中保持平和、愉悦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互动往往是双方甚至多方的。孤独症患儿和家长很有可能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影响,共同完成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瑶瑶妈妈将不适应情绪与瑶瑶的家庭康复训练相配对,使得瑶瑶的家庭康复成为妈妈不适应情绪的条件刺激,妈妈在瑶瑶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则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的情绪,而妈妈的焦虑、抑郁对于瑶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不愉快感受的非条件刺激,所以瑶瑶会不自觉的将家庭康复训练与不愉快的感受相配对,家庭康复训练同样成了瑶瑶不适应情绪的条件刺激,瑶瑶对康复训练的不适应情绪又会影响妈妈对于康复训练的认知,形成新的条件刺激,如此往复妈妈和瑶瑶便陷入痛苦的家庭康复训练的循环;


丽丽妈妈由于将适应情绪与丽丽的家庭康复训练相配对,使得丽丽的家庭康复成为妈妈适应情绪的条件刺激,妈妈在丽丽的康复训练过程中便更容易展现出平和、愉悦的情绪,而妈妈的平和、愉悦对于丽丽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条件刺激,所以丽丽也会不自觉的将家庭康复训练与愉快的感受相配对,家庭康复便成了丽丽适应情绪的条件刺激,在家庭康复中丽丽对表现出的适应情绪同样会影响妈妈对于康复训练的认知,形成新的条件刺激,反复配对妈妈和丽丽便创造出一个良性的家庭康复训练的循环。


作者介绍:

陈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特殊教育教师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注册的孤独症、智力障碍康复人员

国际催眠师协会(IHA)认证催眠师

美国动力催眠学院(HMI)认证催眠师

长期在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从事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康复与家长心理支持工作

开元心灵工作室 咨询师




注:本文原创,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