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为了教会女儿“输赢概念”,我做了这些......

 希希爸爸 暖星社区

别人的经验

会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对于谱系儿童来说,试图让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游戏又都与输赢和竞争概念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建立输赢观念,我们的孩子是很难有动机和积极性去参与游戏的,那么有效的互动和融合也就无从谈起了。

希希爸爸



希希爸爸:

我女儿在2017年上半年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且在半年前她完全没有任何输赢概念,赢了无所谓,输了也无所谓(现在回想一下可能是因为她根本不理解游戏规则),也根本不会做任何游戏,在家中干预就缺失了很多互动的机会。

从几个月前,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慢慢摸索培养她的输赢竞争意识,这其中走过不少弯路,有过很多挫折,也收获了很多,虽然现在得收获在大家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女儿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显得弥足珍贵。


先说说走过的“弯路”

在刚开始干预的时候,我完全不懂谱系儿童的干预知识,不懂ABA、不知道强化和辅助,就是想当然地设计一些“游戏”,强迫我女儿去参与。比如:要求女儿和我一起从小区门口出发,看谁跑得快,比赛谁先跑到远处的某个标志物。

然而,我女儿完全不知道要干什么。刚开始跑是跑了,可是要么跑到约定终点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继续往前跑,要么中途停下发呆或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即使跑到终点也不理解谁输谁赢,慢慢地几次下来,她的动机越来越差,到最后干脆根本就不愿意跑了,一说到玩这个游戏就闹情绪逃避。

而我看到女儿这种态度就很沮丧、信心全无,然后就是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回想起来,关键问题就是没有强化物的刺激,还有就是孩子的能力不够。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基本的“起止”概念,我所要求她进行的游戏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

如此想来:我们在干预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如果不配合或者闹情绪,大部分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我们很有可能“犯错”了:


设置的课题难度太高


忽略孩子前备技能的训练,没有细节、没有分解到位


家长言而无信无休止地透支孩子的信任


所以,各位家长,学习起来,孩子本身没有错,是我们的无知导致了孩子的痛苦和我们的焦虑。


再来说说我如何“步入正轨”

在经过反思之后,我再跟女儿进行游戏时,会先仔细思考游戏的难度、强化物的设置等等是否合理,并且根据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实时调整方案,加以辅助,尽可能调动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下面与大家分享几个我与女儿一起玩的几个游戏:



1
“抢东西”

即:在孩子和家长面前放一件孩子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孩子最最喜欢的),看谁抢得快。


家长们请注意:游戏中所抢的东西最好是小件的食品或小件的玩具。因为这个游戏涉及到“抢”的动作,就是孩子可以一把抓在手里立即吃掉或马上把玩,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有成就感,也就比较有玩下去的动机。如果是小零食的话,最好是把包装也拆掉,这样孩子抢到以后可以迅速一口吃掉,可以马上进入下一个循环。


刚开始我女儿玩的时候,我要求她在我数到“3”的时候开抢,问题来了,她根本没有起止数的概念,在我还没有开始数的时候她就伸手去拿了。后来我就对游戏进行了如下调整:


 更改指令“1、2、3”为“抢” 

如果她仍不遵守规则的话,就用手制止辅助她,或者引入第三者演示:父母在孩子面前先演示一遍,让孩子明白必须要喊了“抢”才可以动手。

 “故意”谦让 

起初几次家长一定要“故意”让着孩子,由孩子抢到强化物,孩子每次抢到了立刻告诉她“宝宝赢了,吃吧!”,其实这时孩子可能还是不理解抢的快慢和输赢之间的联系。

 慢慢让孩子体验到“输” 

孩子赢几次后加入1-2次孩子输的环节,当着孩子的面把食品吃掉。此时孩子肯定不开心,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三者辅助:我爱人在孩子背后手把手辅助,让孩子在第三者辅助的情况下,认识到“动作快就可以吃到零食”的概念,慢慢的她就明白了游戏的内涵,出手速度就一次比一次快了。


当孩子已经掌握游戏规则并完成游戏之后,慢慢将指令“抢”变回为“1、2、3”再抢。这是我依然采用我爱人第三者辅助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接受“数到3”再抢的概念。

我女儿在玩这个游戏尝到甜头之后,这个游戏本身就成了强化物,在这个游戏的强化下,我就带她联系“起止数”的概念,频繁更换“止数”,比如:这一局我们数到5开抢,下一局数到7开抢,再下一局数到10开抢,我女儿很快就学会了起止数,也建立了最初级的竞争概念,一举两得。


2
“手指小人跑得快”

即:食指中指做小人儿,约定起点,终点放置强化物,谁先“跑到”终点谁享用强化物。(建议刚开始在桌面上进行该游戏)


家长们请注意:变换游戏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泛化输赢竞争的场景。而“手指小人跑得快”的游戏在泛化竞争的同时也可以捎带脚练练孩子的手指灵活度。桌面上玩得比较熟练后就可以在任何场景下玩了,床上、汽车/火车旅途中,可以打发大把无聊时光


“输赢竞争”的泛化不仅仅体现在游戏形式的变化上,还可以通过改变游戏设置的空间位置、加大游戏难度来进行。


游戏空间:客厅


家长和孩子站在客厅的一端,强化物放置到客厅的另一端(刚开始不宜距离过长,最好是在孩子可以看得见强化物的距离内),然后奔跑争抢。


增强游戏难度


先是直线路线的奔跑,再往后可以加入“绕圈”的元素,比如,我在和女儿玩的时候,我会约定“我们的路线是绕沙发一圈,看谁跑得快,谁先抢到”,然后慢慢增加圈数,这又是一个自带强化的游戏环节,我女儿也通过这个游戏强化基本掌握了“第几圈”的序数概念。

更大空间泛化


在家里能够熟练掌握游戏之后,可以再把空间距离拉长,比如在小区里,或公园里


3
“揪尾巴”

即:游戏双方每人塞一个塑料袋在裤子后面当做“尾巴”,然后互相争抢揪对方的尾巴,谁的尾巴被揪掉了,谁就输了,赢的一方可以吃强化物。在揪别人尾巴的同时,也要防止自己的尾巴被揪掉。

在这个游戏中,强化物可以放在自己身上,孩子赢了要马上表情夸张地欢呼:“哇,宝宝赢了!”,然后迅速把强化物塞到孩子嘴里。


家长们请注意:当孩子能够慢慢的理解“先到者赢”这个概念后,我们可以适当变换下游戏的规则。“揪尾巴”的游戏即是如此。


我女儿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玩得时候充满欢声笑语,并且很快就完整理解了在这个游戏:会非常专注地奔跑跟随来揪我的尾巴,也会转圈闪躲避免自己的尾巴被揪掉,并会不停地喊“爸爸,不要揪我的尾巴”,如果她赢了非常开心,如果她的尾巴被揪掉了就会表现出沮丧,在她输了要出情绪的时候,我会马上开始下一局,并迅速故意输掉,让她可以马上得到强化物,就避免了情绪爆发,可以继续欢快地玩耍。

4
“踢球”

即:比赛谁踢的远。

这个游戏我刚开始和女儿玩,但是目前看来,我女儿容易把球踢偏,而且容易被踢出的球分散注意力,所以效果暂时不够理想。因此我想在进一步提升女儿的专注力之后,再慢慢引导她进行这个游戏。


我在上述提到的所有游戏都是在实物(食品)强化物的基础上完成的,接下来我计划慢慢减少强化物的使用频率,而用“代币”替代。

最后,在干预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问和困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讨教。


我们的目标是不是要培养孩子那种赢了以后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而非只是在实物强化物刺激下的游戏动机)?如何培养这种抛开实物强化物的自豪感?仅仅是社会性的表扬夸奖吗?




对于希希爸爸的疑问,您是否有自己的经验与见解呢?赶紧在文章下方留言,一起来参与讨论吧~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