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孩子用哭闹表达需求,你可以这样见招拆招


之前在超市遇到过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小朋友在超市看到个玩偶想要,他爸爸不允许,小朋友为了让爸爸买下玩偶就直接躺在地上哭闹了,爸爸见状无奈只能顺从他买下了玩偶。当时跟朋友都觉得这种熊孩子真可怕,如果是我的小孩这样,我肯定置其而不顾。   


而事实上这种类似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都存在,当孩子的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采用哭闹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诉求,那对此,家长们除了顺从还能怎么办?   


这位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哭”有不同目的,是值得表扬的,说明对孩子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 


1、哭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信号系统 “哭”本身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受情绪来驱动的,比如悲伤、难过、委屈;也可能是受其他动机来驱动,比如小婴儿不会说话前用哭来告诉照顾着我饿了、我渴了、我拉臭臭了。 


所以“哭”是一种信号系统,哭也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可以激发周围人的同理心,驱动周围人向哭的人提供帮助。


2、哭是孩子为了满足意愿的诉求与表达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的诉求之后,哭越来越多会变得和情绪联系在一起,就是大多数情况之下,当一个人体在悲伤、难过或者委屈的情况下才会哭。


对孩子来说,孩子假哭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大人的关注,进而实现他们的要求。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操控能力比较弱,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自己的诉求,实现目标。   


3、区分孩子哭闹真实动机并作对应措施 当他们发现“哭”能够吸引家长的注意力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使用“哭”来达到目的。


这其实是一个条件作用的过程,孩子哭——家长给出回应满足孩子需求——孩子不哭。


家长给出回应的过程其实是强化了还是使用“假哭”来满足目的的行为。 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区分孩子“哭”的动机是什么,是情绪驱动还是目的驱动。


如果是情绪驱动,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但是孩子是在用哭操作父母,以便达到某种目的,也就是这位家长说的“假哭”,并不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


家长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不要强化孩子的“假哭”,尽量不回应孩子假哭的诉求。


因为如果孩子假哭后诉求得到满足,诉求的满足其实是一种强化物,会驱动孩子更频繁的用假哭来达到目的; 


二是要指导孩子尽量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2岁多的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语言了; 


三是尽量给孩子多一些陪伴。每天抽出一段时间作为特殊时光,和孩子一起玩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进来不要玩手机,看电视,全身心的投入,当孩子和家长建立亲密感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寻求家长的关注了。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可爱,他们不知道功利,他们只是通过了一些表达方式知道了当他们的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以这么做。 育儿过程中总有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问题,只要家长们用心观察,及时解决,并不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