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朱璟:如何夸奖才能让自闭症孩子进步更快?

如何通过正面积极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行为的规范,而不是脸红脖子粗的跟孩子吼?如何确保家长和老师跟孩子互动时,给出的指令是孩子愿意做的?

那就是夸奖!


自闭症孩子中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夸奖是有反应的,并且会为了得到夸奖而去做正确的行为。但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知道该怎样夸奖孩子,“我该什么时候夸奖?”“什么时候对孩说‘不’呢?”... ...


朱璟老师给出了一系列的详细解答。


夸奖孩子

孤独症孩子中有一部分对夸奖表扬之类的社会性强化反应比较弱,甚至没有反应,但并不是全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夸奖是有反应的,并且会为了得到夸奖而去从事正确的行为。无论夸奖是不是能对行为起到强化的作用,家长和老师都要坚持夸奖孩子好的行为。这是因为:


1. 夸奖是一种自然强化,这种“强化物”不仅在康复教育中可以有,在生活中也会有。不仅康复教育人员会夸孩子,在社会环境中,别人也会在孩子从事好的行为时自然地夸孩子。所以,社会性强化是一种自然存在且不需要刻意撤销的强化物。


2. 在康复教育中,好的行为的结果是得到强化物,这使得夸奖与强化物经常性地结对出现。这意味着,夸奖暗示着孩子喜欢的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即使是原来对夸奖没有反应的孩子也会因为对强化物的期待而慢慢地对夸奖产生自然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强化物撤销之后是可以被维持的,因为在自然生活中,物质性的强化物也是存在的。


3. 夸奖孩子是在不断肯定孩子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


4. 学会有意识地去夸孩子,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养成主动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的习惯,找到孩子的强项优势,这也是设计任务行为干预方案的基础。


5. 当康复教育人员习惯性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会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情绪自然也会随之积极起来,从而能更加积极地来看待和对待孤独症儿童


家长和老师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都能够夸奖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都应该对孩子进行夸奖。并不只是当孩子做得特别棒特别好的时候,才对他们进行夸奖。夸奖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继续从事好的行为的一种提醒和鼓励。另外,夸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说一些比较笼统的词语,例如:“好孩子”、“乖孩子”,而是要尽量指出孩子究竟好在哪里。比如:

 

给孩子“具体的夸奖”


行为

夸奖原因

针对性较强的夸奖

孩子自己玩了2分钟,没有打扰家长

2分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很长的

“你自己玩玩具玩得真好!”

孩子把一个积木放到了积木盒子里(无意识的行为,其他的积木还在地上散着)

收拾积木是一个好的行为

“呀!你在收拾积木,真是个乖孩子!”

孩子从沙发走到餐桌前(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跑来跑去的)

慢慢走是一个好的行为

“多懂事的孩子啊,知道从沙发慢慢走过来。”

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看了你一眼(无意识的行为)

主动的目光对视

“谢谢你看了我一眼,我很高兴。”

孩子看着柜子上的摆设,没动手去拿(可能多等2秒钟,孩子就伸手去抓了)

(抓住这2秒的机会)不碰摆设是一个好的行为

“看看这个摆设放在这里多好啊!”


尽量不对孩子说:“不”!

家长和老师会很自然地受到自己的职业要求所影响,认为自己应该是负责教导孩子的人,觉得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是自己的责任,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很多时候,当孩子听到“不要做”、“停下来”这样的指令时,虽然会略有停顿,但是过一会儿又开始做了;有的时候孩子还会因为被阻止或被批评而发脾气。换句话说,告诉孩子“不要做”当时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长远地来看,它并没有帮助孩子消除不适当的行为。


经常性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长期使用甚至还会有一些不良的副作用


1. 建立了一个负面的环境:当家长和老师说太多“不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孩子哪里都是问题,完全没有优点。而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或者是不被允许的,孩子自己也会焦虑。


2. 建立了一个负面的亲子或师生关系:家长和老师如果总以长辈的身份教育孩子,没有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来教孩子,或者尝试去当孩子的朋友,那么这样的亲子和师生关系会比较紧张,也不健康。


3. “不要做”的定义不明确,让孩子困惑:因为告诉孩子“不要做”完全是根据每个人的标准而定的,而不是一个有计划并且有固定标准的指令。这意味着,当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有些家长和老师觉得不适合会叫孩子停止,而另一些康复教育人员可能觉得无所谓,会由着孩子去做。甚至于,“不要”可能是根据个人的心情而定的。今天心情好,可以由着孩子做一些略为出格的事;今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看到孩子做什么都会叫孩子“不要做”。而对于孩子来讲,他接受到的信息是:“有的时候可以做,有的时候不可以做”,缺乏既定的标准或原则去遵行。


4. 告诉孩子不要做只是让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却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做。即使孩子能听话停下动作,因为没有教孩子应该怎么样做,所以在下一次孩子仍然只能按他会的方式去做,问题行为依然得不到改善。


5. 当家长和老师太多地用“不要”这个字样的时候,有的时候孩子停下来了,有的时候孩子没有停下来,康复教育人员也可能没有跟进;渐渐地,“不要”这个字眼对孩子来讲可能就会失去了应有的“停止”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当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止从事某行为的时候,说“不要”,孩子很有可能是停不下来的。例如:当孩子要碰开水杯子的时候,听到“不要碰”,但因为并没有养成听到“不”这个字就马上停下来的行为习惯,所以根本停不下手上正在进行的动作。


在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互动环节中,也不是完全地不说“不”字,否则也是一种不自然。如果完全避免用负面的词汇,也就给孩子构建了一个非自然的正面环境,渐渐地会造成孩子对“不”字完全没有接受能力。在自然生活里,我们常常听到否定性的指令。如果孩子不能听到“不”字,那么当别人使用这些负面词汇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问题行为。所以,只需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说“不”,并且不要让自己养成挑孩子“毛病”的习惯就可以了。


在使用“不”字的时候,要保持口气严肃(不需要凶狠,但也不宜太过亲切温和)。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意味着这个行为是不正确的,是需要停止的。另外,当告诉孩子“不要做”的时候,一定要提供身体辅助,保证孩子能立即停止他正在从事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不”字本身的真正意义,并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给简单的正性指令

正性指令是指包含明确动词的正向指令,即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比如,“过来”、“说谢谢”、“给我”、“慢慢走”、“开灯”、“吃饭”等。前面提到了,当使用一个“负性”指令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只是让孩子“停下来”,却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孩子不是一台机器,不能只是停下来,而是必须要做点什么;如果他不知道用什么正确的行为来取代那个不适当的行为的话,在停顿之后,他又会继续从事之前的那个不适当的行为。


另外,通过指令让孩子停下一个行为,意味着给孩子留了一个很大的思考题:应该做什么呢?从大量的可以做的行为里面去选一个恰当的去替代被成人所否定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给孩子一个正性的指令,等于是给了孩子辅助,正确的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所以,如果我们能用正性指令来代替简单的“停止”指令,就更有助于好的行为在这个过程里慢慢地建立起来。正性指令举例:

 

问题行为

负性指令

正性指令

孩子离开座位

“别乱跑”

“坐下”、“坐在你的位置上”

孩子重重地关门

“怎么关门呢?”

“轻轻地关门”

孩子大声说话

“吵死了”

“小声点说话”

孩子乱扔垃圾

“干什么乱扔垃圾?”

“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孩子敲玩具

“会不会玩啊”

“这样玩”(示范)

孩子打小朋友

“不许打人”

“把手放好”

孩子抢玩具

“不要抢东西”

“小朋友先玩,一会儿轮到你玩”

孩子自言自语

“头都被你弄晕了”

“安静”

孩子要抢康复教育人员手上的东西

“不许抢我的东西”

“告诉我你要什么”

孩子乱翻书

“怎么看书呢?”

“慢慢翻”、“一页一页地翻”

 

用正性指令来引导孩子停止不适当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在指令给出之后提供即时的辅助,以保证正确行为的发生。孩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应该怎样做,从而慢慢建立新的好习惯。无论辅助与否,当孩子跟从指令,一定要记得夸奖孩子,并且时不时地奖励孩子。有强化物的跟随,一个好的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几率就会升高。

保证指令的有效性

指令的有效性是指孩子能够在听到指令后较短的时间内(一般来讲少于5秒)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有一些孤独症孩子需要比较长的思考时间,对于这类孩子,可以放宽时间上的标准,但在等待的过程里,要保证孩子没有从事其他新的活动。


服从指令是一种行为习惯。可以设计专门的行为干预项目来建立和巩固这个行为,但更重要的、也更有效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慢慢培养。一般来讲,要求孩子在听到指令后便要去从事被要求的活动,并且完成。所以在给指令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程序:


1. 第一次发指令,等待(给孩子需要的信息处理时间)。如果孩子执行指令,马上夸奖孩子,适当地提供辅助,完成指令后夸孩子,并且可以给予强化物。


2. 如果孩子没有反应,发出第二次指令,提供辅助。例如:指向任务需要的用具或孩子需要移动的方向、把完成指令需要的用具放到孩子手里等,保证孩子完成指令。如果孩子这时执行指令,马上夸奖孩子,适当地提供辅助,完成指令后夸孩子,并且可以给予强化物。


在给孩子指令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在给指令前,先要获得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保证孩子能听到指令的前提。比如:叫孩子的名字、让孩子看着自己。


2. 注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听从远距离指令,则需要离孩子近一些。

3. 如果是给予集体指令,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有听从集体指令的能力


4. 注意孩子能否明白和跟从多步指令。如果孩子只能服从单步指令,则要保证把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开来给指令。


5. 如果孩子正在进行某项他喜欢的活动,则需要要求孩子先停下那项活动,然后才给指令


6.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配合使用图片,以帮助孩子理解指令

 

如何给“不”或“停止”指令

在关键时刻(需要孩子立即停止某行为的时候),要用比较强烈的语气说“不”或“停”,并且马上用辅助来让孩子停止他的行动,这样可以建立起孩子对“不”和“停止”这两个指令的即时反映。这个反应,在很多危急时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停止”这一类的指令对孩子已经起不到即时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和孩子做一些游戏或康复教育,来重新强化孩子对这个指令的反应比如:玩“跑跑停”的游戏:给指令“跑”,然后和孩子一起开始跑(需要的时候可以拉着孩子的手,以保证孩子跑起来),在跑的过程里,持续地说“跑、跑、跑……”,然后突然之间喊“停”,然后马上停下来,并且要提供辅助让孩子也马上停下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