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在恩启IDEA培训中,老师是如何将知识生活化的?

徐紫薇


BCBA-D,恩启教研总监。


浅谈动机操作(MO) 和 区辨刺激(SD)


上周给IDEA教研中心的老师们培训“回合式教学“,复习了MO(动机操作)和SD(区辨刺激)——

徐紫薇:“MO和SD是什么?“


老师们:“MO是动机,SD是区辨刺激。”


徐紫薇:“能说的具体点吗?”


老师们:“MO是孩子对强化物的动机,SD是教学时指令。”


徐紫薇:“这个没错,能不能再具体点?


有的老师已经开始翻讲义:“MO是一种环境变项,该变项改变刺激、物品或是时间的强化或惩罚效果,并且改变目前已经被该刺激、物品或是事件所强化或惩罚的所有行为的出现率。SD是——当SD出现时,在过去曾经得到强化的某种行为会出现;在此刺激不出现时,同种类反应出现但是不会得到强化。此一区别性强化的历史是区辨刺激会增加行为的当下频率的原因。”


徐紫薇:“这是定义没错。来,咱说人话。”


老师们:“……。”


徐紫薇:“那我换个方式问,在A-B-C的这个行为公式里,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老师们:“……”


徐紫薇:“咱们教学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师们:“MO是孩子对强化物的动机,SD是教学指令。”


徐紫薇:“……这样吧,大家举个生活中MO和SD的例子,不要教学场景的。”


老师们:“……” 

“ MO是孩子对强化物的动机,SD是教学指令”。看来,这是很多接触过ABA的老师们在说起MO与SD时脑中立即会反应出的一句话。但是,往往也就一句话而已。


“知其然”并不难,难的是“知其所以然”。


通过捕捉生活中的MO和SD,我们会感受到ABA无处不在;而通过分析教学中的MO和SD, 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大大增加好行为出现的机率。

 

什么是MO和SD?


MO和SD都发生在行为(B = Behavior)之前,和结果(C = Consequence)不同,结果(也就是强化物或惩罚物)影响的是未来行为发生的机率或者频率,而MO和SD影响着当下行为是否会出现。


★ 它们是如何影响当下行为的呢?


MO和SD在生活中的体现


★ 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想要某一行为在当下出现,MO和SD缺一不可。为什么这么说?看了下面的例子,你就秒懂。 


例1  上厕所

如果你不想上厕所,即使到了厕所门口,看到厕所指示牌,你也不会走进去。——有SD无MO


如果你想要上厕所,不会傻傻地看到电梯的标志就走过去。——有MO无SD

 

例2  打出租车

不想打车的时候,咱不会挥手拦车,即使一辆接一辆空着的出租车从身边呼呼而过。——有SD无MO


想打车的时候,咱也不会对着身边的私家车瞎招手。——有MO无SD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电梯指示牌和私家车都属于SD的对立面,也就是S-Delta。S-Delta在的时候,行为不会被强化(B不会带来C),在当下出现的可能性会很低。


MO和SD在教学中的运用


“MO是孩子对强化物的动机,SD是教学指令。”这句话在绝大部分教学场景中,非常适用(除了提要求教学,稍后会讲)。比如说,


在教孩子提要求时,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单纯地在动机驱使下,要求自己想要的物品、人物、活动、动作或者信息。教学初期,口头上的教学指令(比如,“你想要什么?”)不可或缺,但是,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孩子在没有任何口头提示下自发提要求,这时,SD就会发生变化。

无论是哪一类教学目标,如果想要孩子给出某一正确回应,MO和SD缺一不可;缺少了任意一个,正确行为出现的机率会大大降低。道理很简单,如下图:

总结来说,如果孩子在一个教学目标上“卡壳”了,正确率极低,老师们要好好分析一下,孩子是“不能”还是“不想”。

最后,希望下面的小贴士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们从容面对教学“卡壳”的现象,合理调整,对症下药。

  

后 续


看完这篇文章后,编辑华妮第一时间找到我:“我是明白MO和SD了。那前事(A=Antecedent)呢?A和MO/SD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人深省。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ABA学术圈目前有两个说法——


★ 说法一:MO和SD都属于A的一部分。

★ 说法二:SD属于A,而MO不属于A。因为从时间角度来说,它不是一个即刻发生在行为前的环境变量,换句话说,比起SD,它发生在行为出现的更久之前。

你更倾向于哪种说法呢?

 

如果您在教育或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困惑,欢迎留言,或许下一次的文章就会以您的提问为选题哦!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