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了解这三个语言行为及特点,让自闭症康复更有效!

你好,我是马有若,是恩启的一名教研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程的第三讲。


相信在生活中,家长们都非常了解自家宝贝。孩子喜欢的玩具,爱吃的零食,都如数家珍,倒背如流。

但是,从孤独症儿童发育和康复的角度出发,家长们可能有些困惑了,觉得自己不了解孩子的能力,也不知道怎么解读孩子的表现。

这一讲,我将会从家长们常见的两个误区出发,讲讲语言技能的独立性和普适性,从而帮你科学的观察和认识孩子。

01

独立性:孩子真的学会新词吗?

有一位家长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他在家做训练,让孩子把水杯递给他,然后孩子真的把水杯拿给他。他特别高兴,觉得孩子能拿来水杯,那肯定就认识水杯。


但同时,他又有点不敢相信,于是他拿着水杯,问孩子:“这是什么呀?”孩子没有反应。他指着手里的水杯,又问了两遍,孩子依旧什么也不说。


因此,这位家长感到非常困惑:孩子会说话,而且刚才也能把水杯拿给他,但为什么却不说“水杯”呢?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这位家长把“听懂水杯”和“说出水杯”当成了一件事。他觉得孩子能听懂水杯,就能说出水杯。

1.听者技能和命名

从应用行为分析鼻祖,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角度来看,听懂水杯,也就是说:听到别人说拿水杯以后,能把水杯递给说话的人,是听者技能。

听者技能的本质是:孩子能理解别人说的话,并给出正确的回应。这是故事里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的一个技能。

然而,这位家长提到的另一件事——孩子没有说出水杯,描述的是另一个技能:命名。

命名,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能说出他通过五感,也就是视听嗅味触,接触到的东西。

在这位家长描述的情境里,孩子看见了水杯,但说不出来是什么。证明孩子在命名“水杯”上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听懂水杯”和“说出水杯”这两件事,虽然都和水杯相关,但涉及了两个不同的技能:听者,和命名,这两个技能彼此独立

所以,孩子能听懂水杯,并不代表她能在看见水杯时准确的说出来。这位家长不知道命名和听者是两个独立的技能,所以对孩子的反应感到疑惑。

2.提要求

那我问问你,这个孩子既然不能说出水杯,在她需要水杯的时候,你觉得她能提要求,向家长要水杯吗?

你或许觉得不能,但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什么呢?

你想一下,如果孩子用眼睛看着你,同时用手指着水杯,你是不是也能明白,孩子是在提要求,和你要水杯呢?

▶提要求,指的是孩子通过用嘴说,用手指,甚至用眼神注视,来表达他的需求。

这个技能是另一个独立的语言技能,和说出水杯的命名技能不同,也和听到水杯后给出反应的听者技能不同。

根据斯金纳的语言行为理论,每一个语言技能都具有独立性,所以孩子提要求的技能并不会因为口语的滞后而缺失。

3.三者如何区分呢?

你可能有点混乱:说了怎么多?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会不会命名,听者,和提要求呢?

很简单:在家做几个自测就好。

把一个东西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能不能说出它的名字?
给孩子一个指令,比如:“把外套拿来”,孩子有没有反应?
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他的视线内,孩子会不会用口语,或者肢体语言管你要呢?

这三个情景分别测试了孩子命名,听者和提要求的技能。通过孩子在这三个情景中的反应,你可以大概了解:孩子有没有基本掌握这三个技能。

02

普适性:孩子真的掌握了新技能吗?

机构最近新来了一个孩子。根据测评结果,我们决定让孩子优先提高提要求的技能。当我和家长解释课程安排时,这位家长自信的告诉我:孩子在家经常口头提要求,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

然而,在我和孩子的后续接触中,我发现孩子总爱在提要求时叫爸爸。当他想要玩具的时候,他指着玩具叫爸爸;当他想吃零食的时候,他盯着零食叫爸爸;当他想上厕所的时候,他扯着裤子叫爸爸。

你觉得,这个孩子掌握了口头提要求的技能吗?

没有,因为他提出的要求没有普适性。

普适性,就是“在哪里都适用”。很多家长由于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太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而忽略了语言技能该有的普适性。

孩子在想去厕所时说“爸爸”,这样提要求的方式,可能除了这位爸爸本人,谁也不能明白。这样怎么能说孩子学会了口头提要求呢?

提出一个能被不同人在不同场景中明白,放之四海皆准的要求,才是孩子学会提要求的证明。同理,一个能在各个场景中成功使用的语言技能,才是已经被掌握的技能。

放到这个孩子的故事中,就是当他想要玩具的时候,我们希望他看着老师,说:“要玩具”。当他想要零食的时候,我们希望他说“吃零食”。当他想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希望他对着家长说:“上厕所”。

这样不光我们能明白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朋友,甚至其它不熟悉这个孩子的人,都能清楚的明白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将来进入幼儿园,走入社会,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交流。

那怎么判断孩子的语言技能有没有普适性呢?

很简单:看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否明确
 
在家的时候,孩子想去公园玩儿,他应该说“去公园”而不是“去那儿”。但是。看得见玩具的时候,他既可以指着玩具说:“要那个”,也可以看着家长说:“要玩具”。

孩子的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如果孩子可以指着物品,说要这个,要那个,那么家长就可以不要求孩子必须说出物品名称。

如何教孩子提具有普适性的要求呢?

在生活中,你的孩子可能经常和你要手机,他也许会说“要那个”,或者“爸爸”。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教孩子提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要求。

你可以说“要手机”,然后等孩子说了一样的,再把手机给他。
你还可以拿出手机,等孩子指着手机,说“要那个”,再把手机给孩子。
 
不过我们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多的命名训练。在训练中,如果孩子能够说清楚名称,那么尽量要求孩子说名称。要让孩子多说“要手机”,少说“要那个”。


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主要学习了听者,命名,提要求三个语言行为:

1.听者:孩子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并给出正确的回应。

2.命名:孩子能说出他通过五感,也就是视听嗅味触,接触到的事物。

3.提要求:孩子能通过用嘴说,用手指,甚至用眼神注视,来表达他的需求。

这些语言行为是孩子现阶段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在观察孩子的语言技能时,你要注意两个特性
 
1. 独立性:语言行为之间彼此独立。孩子掌握了听者,并不代表他会命名。孩子不会命名,并不代表他不会提要求。具体技能需要具体测评。

2. 普适性:语言行为的掌握要看普适性。孩子说的话不光你能听懂,别人也得听得懂。这才是判断孩子掌握与否的标准。

                                                                                                                                           *文中故事均为不同案例糅合总结,
                                                                                                                                             不涉及任何孩子的隐私信息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