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孩子到底是怎么被诊断为自闭症的?

最近,很多家长向我们提出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医生问我孩子的情况我应该如何回答?回答的不好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诊断?”
 
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总在说:诊断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找专门的医生做,但是医生是如何做诊断的?其实大家并不清楚。

“我带孩子去检查,医生只是问几句又带我们填了张表就下了诊断,这结果能靠谱吗?”
“不是说自闭症的病因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吗?那医生又是怎么诊断的?”
“医生问我孩子的基本情况,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怎么办?能给医生参考价值吗?”

为了解答家长的这些疑惑,我们请来了崔永华大夫,揭秘“医生诊断那些事儿”。

崔永华

知名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


医生是如何诊断自闭症的?
口述 | 崔永华
 
1980年,国内报道了我国第一类孤独症儿童的病历。在以前,我们提到孤独症这个疾病的时候,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少见的病。但现在美国的官方数字,是1/59,国内的最新资料是1%。
 
但其实,要是把孤独症谱系障碍都算上,这个数据会达到2%以上,光是阿斯伯格这一类,就达到了1%。这个群体其实是非常大的,但这些孩子中,没有得到及时诊断的特别多。这源于人们对孤独症的错误观念:有人认为孩子发育晚,孩子过两年就好了,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支持,甚至有家长不愿意相信孩子会得病,所以很多人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能得到治疗的,应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虽然我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越来越多,但即便是这样,其实也是有限的。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孤独症的病因是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研究,但是有几个能说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认为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是先天性又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现在也不知道。病因学研究暂时没有任何结论性的结果。
 

01

影响医生诊断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还没有客观的诊断指标。
 
我们会给孩子做很多检查,但是这些检查,没有一个能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划等号。而一些其他疾病,做什么检查,就能找到得这个病的相关证据,但是孤独症没有。所以孤独症的诊断,更偏向于主观性和描述性。我们根据他的既往病史,症状来判断,得出诊断。
 
现在无法实现这些量化的东西,我们所有的检查,都是供参考用的。一些评定工具、量表,这些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但是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来做评定,结果也不尽相同。

诊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评定者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耐心程度、敬业精神等。评定环境的好坏,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程度,这些都可能影响我们评定的结果。
 

02

医生是如何给孩子做诊断的?
 
医生的诊断,要综合所有能得到的信息。


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配合医生,帮助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
 

03

家长如何向医生描述病史?
 
询问病史资料,我们会从孩子妈妈怀孕时开始问起。

怀孕时是否顺利?是否有一些不良因素?像情绪的问题、抑郁的问题、焦虑的问题,有没有吸烟喝酒的情况?有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生产时、产后的情况、还有孩子每一天生长发育的情况等。这些资料,一定是从0岁以前开始收集。
 
医生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要给一个孩子做是否为孤独症的判断,是很有难度的,有时候要一小时,才能把孩子的情况捋清楚。父母不远千里来找医生看,就希望医生给他确定一下,我孩子是不是这个病,到底是什么病,希望得到这样准确的诊断。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是,就是这种潜意识的因素,让家长在汇报资料的时候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1、这里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不懂得如何回答。
 
就像医生经常会问:孩子和别人放在一起的时候,玩的怎么样?会不会和别人玩?怎么玩?合群吗?
 
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合群的含义,也可能不理解玩的含义。家长会说:孩子玩的挺好的,能和别人在一起玩。但这并不是我们医生想得到的资料。

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和别人互动?能不能和别人交流?因为我们玩的时候需要配合,需要双方之间的谦让,需要懂对方的需求,进一步的产生我的行为,和孩子一起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继续下去,我们是需要这种玩法。
 
可是父母不这样认为,父母认为能追着跑就是玩。这个时候大夫不细心,就会认为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诊断的准确度也会降低。
 
2、很多父母在理解自闭症的时候,是片面的。
 
比如多数孩子都没有交往的愿望,就躲在一边。但是有一些孩子,是有强烈的交往愿望的,他是没有交往技能交往技巧,他并不是都不理人。有的孩子很外向,外向到见到人,就主动和人去说话,见到任何人,都主动交往说话。家长们会认为,这么开朗活泼的孩子永远不会是这个病。
 
但你看他的交往方式,他只会简单地粗略地建立交往的联系,他不知道如何将话题维护下去,说两句就没词了。他的语言都是单方向的,他说的都是他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对方需要的话,不是这个环境需要的话,所以他主动和别人打交道,这都是他自己想干的事,可是这些并不代表他有很好的交往能力。所以有的妈妈们会问:为什么这么活泼的孩子会没有朋友?这就是答案。
 
有的家长说:我孩子情商很高,很会照顾人。碰见比他小的小孩,照顾的可好了,这么有爱心的孩子,怎么能是自闭症呢?其实这些行为,也同样反映了他说话的特征,他照顾别人的行为也是单方向的,他出于自己的想法想照顾对方,而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或许这个孩子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类孩子会有很多主动的行为。
 
有的父母说:我孩子和大孩子玩的可好了,跟小孩子玩的也很好,怎么会有社交问题呢?因为大孩子不和他一般见识,而小孩子弄不过他,但是如果是和同龄人沟通,就不行了。那我们看的时候,这些问题一定出现在同龄人身上。
 
所以我们医生在询问资料的时候,家长都需要很详细的反馈。但家长反馈的资料不一定客观准确,所以医生还会借助一些其他评估和量表来做出判断。

总之,医生的诊断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担心自己的描述不能给医生准确的参考。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孩子的情况。不回避,勇于面对,准确的诊断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