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自闭症儿童出现攻击行为的常见原因

根据儿童的行为是主动攻击他人还是被动反应这角度,我们可以将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两种。

分析儿童出现的这两种行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原因,儿童通过这两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具有的行为功能也明显存在差异。

如果是主动型攻击,一般来说,儿童的行为会具有比较明显的目的。或者说儿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攻击行为与可能获得的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通俗的来讲,就是儿童可以通过攻击性行为获得某些预期的结果。

比如别人拿走了儿童喜欢的玩具,儿童就动手打小朋友。这个动手打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拿回自己的玩具。因此,一些研究者也将主动性攻击称为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说这种攻击行为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几个题之所以出现这一行为与行为之后可能获得的某种奖励有关。

而反应性攻击走往往是儿童受到外部刺激之后,情绪被激发或者直觉到外部环境存在某种危险而做出的反应,这一种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外部原因。

综合来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具体包括:

一,攻击行为是获取他人关注与爱的一种方式。

比如班级小朋友一起在玩儿积木游戏,小亮发现其他小朋友都是三三两两一起在玩儿,但是没有人理睬自己,于是他就放下自己的积木去抢别人手中的积木,抢不过就将对方推倒在地上,嘴里还讲着“你的积木借我玩儿,我要你跟我一起玩儿”

二,攻击行为是获取喜欢物品的一种方式。

比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小亮想要小风手中的变形金刚,而小风不给,小亮就过去抢小风手里的玩具,并教小风狠狠的推倒在地上,小风就哭了。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说“小风,别哭了,我们玩儿另一种玩具吧。”或者“你怎么可以抢小风的玩具呢。”但是晓峰的变形金刚最终留在了小亮手里。

三,攻击行为是应对不良刺激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比如,小朋友正在玩儿折纸的游戏,小风玩儿了一会儿,觉得小亮的折纸更好看就去抢小亮的。而小亮不想给小风,就重重的把小风推倒了。小风从地上爬起来之后就去打小亮。于是他们两个人就纠缠在一起打了起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