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全世界二胎家长都在问:孩子们吵架我管还是不管?

最近看到一个问题:家里二胎,姐姐有自闭症,情绪起伏很大,一跟弟弟吵架,就会拉住他又打又咬。每次我们只能不断安抚姐姐,好不容易等到她病情稳定,却又发现弟弟学了姐姐身上很多的坏习惯,动不动就要打人、咬人。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并不常见,毕竟现在的孩子大都还出生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但抛开它的特殊标签,其实落回了一个当代最普遍、最典型的问题:

家有二胎,孩子吵架该不该管?

先来说说普遍情况,如果两个孩子都是普通儿童,身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处理。

相信只要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哪怕是表的、堂的,基本都吵过架,只要一吵架,家长基本上都干过一件事:把孩子们拉到一起,问:是谁先挑事的?然后揪出那个闹事者先教训一顿。你要是问这个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呢?

他一定会翻你一个白眼:什么为什么,难道任由他们吵下去吗?而这恰恰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极其麻烦的错误暗示:原来只要一吵架,爸爸妈妈就会过来。所以,吵架是一种能成功引起父母注意的方法。

【第一招:走为上策】

儿童发展专家的意见是,除非是涉及到肢体冲突、造成身体伤害,明智的父母没必要总是介入孩子间的争吵。相反的,孩子们可以在吵架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技能,承担他们行为的责任。

所以,当妈妈发现孩子们又吵起来时,我们首先该评估他们是否会受伤,如果不会,那就继续做自己的事吧。但话说得轻松,你以为不去干涉,孩子们就会放过你吗?只要你出现在视线范围内,他们肯定要拉住你:“妈妈,姐姐不让我玩球!”、“妈妈,刚才弟弟动手打我!但我没还手,他又打了我两下!”双方轮流拉票,逼你做出选择。

这时候,你可以蹲下来,摸摸他们的头说,“宝贝,我爱你们,我也知道你们现在遇到了点麻烦,但是我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然后走为上策,快速躲到他们看不到的角落,比如房间或厕所里。但别真的离开家,而是留一只耳朵听,确保他们是安全的。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确保公平。有些二胎爸妈身嘶力竭地呐喊,“我问心无愧,真的是一碗水端平”,但是有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事实的全部。比如你看到姐姐打了弟弟,你就开始教训姐姐,但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其实是弟弟先动的手。

帮助他们独当一面。父母能够介入一次、两次冲突,但在下次冲突来临时,孩子还是不会知道该怎么做。与其这样,倒不如先让他们自主谈判,再找个温暖的午后,把孩子拉到身边,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达:“弟弟,我很不喜欢你把我的布娃娃乱丢,下次要拿可以经过我同意吗”,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这种民主式的参与感往往能激发自律。

【第二招:TIME-OUT】

如果战况升级,你躲在房间里刷完了微信微博,却发现孩子不仅吵,还打起来了,那么这时候建议使用第二招——time-out。

Time-out 是外国爸妈育儿圣经般的存在,有点像温和版的中国「关小黑屋」。你可以严肃地对他们说:“好,既然你们不能和平地玩,那就都不要玩了。跳跳,你去自己房间,乐乐,你去洗手间待着。五分钟到了我会叫你们。”要记住,time-out不是一个惩罚,而是一次人为的隔离,一个无聊的、孤单的、没有任何关注和奖励,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的5分钟。

注意:

 

1.选择的场地要安全,厨房就不是一个好选项

2.时间要跟年龄匹配,比如3岁孩子3分钟、4岁孩子4分钟。通常不建议在2岁以下孩子身上使用,因为他们还没建立起时间观念;也不建议对12岁以上的孩子使用,因为此时他们会懒得理你。

3. 要配合冷静(注意不是冷酷或咆哮)的声音和表情,讲究目标明确,指令清晰,不要废话!

4.速度要快

5.无视。孩子不论在房间里做什么说什么,都不理睬

6.时间一到,只需告诉孩子时间到,而不用说你可以从房间出来了、你可以出来继续玩了。

Time-out对孩子的冲动情绪管理特别有效,特别是对一些有攻击性的行为,但是诸如孩子的噘嘴、小声抱怨、生闷气等隐性行为,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无视。另外time-out不建议轻易进行,3分钟的隔离对于3岁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慑,但是太过频繁孩子会产生“免疫”。

【第三招:事后共情】

孩子吵架了,打架了,作为父母的早就准备好了一堆大道理,讲不讲?讲。但是一定是选在time-out之后,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把两个孩子拉到身边,分别给他们拥抱,不要让小孩感觉他们被孤立了,而是让他们懂得——爸爸妈妈就在边上,会等你安静下来后再和你沟通。

另外,怎么讲也是有技巧的。例如:

❤定义情绪

我知道毛绒玩具是你最喜欢的,弟弟没经过你的同意就玩了,所以你很生气。

❤承担行为后果

但是你用手抓他脸,这个行为是非常不对的,必须得有惩罚(如取消看电视的权利、一天不能吃巧克力等)。

❤沟通

能告诉我你这么做的原因吗?

❤教导正确行为

下次遇到这种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解决方案吧!

要轮流和两个孩子对话,对话中确保每次只有一个孩子发言。不是机械性地“1、2、3、4”提问,我们要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谁对谁错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去找到孩子们想要什么,在乎什么!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更麻烦、更复杂的情况——孩子中有一个是特殊儿童,那他们的冲突我们该不该介入?

其实总体来说,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处理路径是一样的:冷静——隔离——共情——寻找原因——指导正确的解决方式。

但有几点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儿童——任何儿童——只要做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都要在第一时间出面制止。执行time-out的声音要冷静且坚定。要知道,孩子此时已经处在崩溃的临界点,你的尖叫只能让场面变得更糟。

其次,父母——任何父母——都不该总把“因为......所以你应该多让让他”挂在嘴边:

因为你是哥哥,所以你应该让着弟弟

因为姐姐有病,所以你应该让着姐姐

孩子觉得你是有失公允的,他们会想:噢,原来这样做是被允许的,还能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那凭什么我就不能打人、扔东西呢?插句题外话,特殊儿童的特殊化最应该考验的是家长,是家长要去搭建起包容的、互相扶持的氛围,而绝不该以牺牲另一个孩子的利益为前提。

而对于那些没有攻击行为,但某些方面能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如语言、智力等,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如引导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需求。

在平日里,全家也可以一起看与障碍相关的电影和绘本,当我们能正确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特殊之处”,离真正的融合就更进一步。

推荐作品:

《相对无言》——首部讲述自闭症家庭的英剧

《孩子:挑战》——鲁道夫·德雷克斯著,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