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推荐

ABA扫盲04——问题行为干预(下)

上一篇文章写的有点儿烧脑,很多朋友反应那句“有计划的建立期待行为”之后就看不太懂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点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来嗨皮的讲讲行为干预。上一集是阳春白雪,这一集就是荤口的二人转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孩子90%的行为问题是与自闭症无关的。 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家长的给强化出来的。 回忆一下,上一集我们讲了行为的4个目的,分别是: 1、想要得到。 2、获取注意力。 3、移除不喜欢。 4、自我刺激。 我们一条一条来举例,看看你有没有掉进坑里? 1、你有没有在孩子哭闹时放弃原则,给他买了零食?(想要得到) 2、你在家有没有连续半小时玩手机,没搭理孩子,或是敷衍孩子?(获取注意力) 3、你有没有在孩子闹情绪不喜欢做某个课题时,就立刻换题目?(移除不喜欢) 4、你有没有放纵孩子一整个夏天都盯着电风扇看?(自我刺激)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估计能写上几十条。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 还记得上一集里说的C的5种结果吗? 1、正强化。 2、负强化。 3、正惩罚。 4、负惩罚。 5、削弱。 我们挨个举例看看。 1、孩子独立去尿尿了,爸爸奖励玩举高高。(正强化) 2、孩子怕被扣代币,于是乖乖的练习模仿。(负强化) 3、孩子尖叫,你抽他。(正惩罚) 4、孩子尖叫,你就没收他的零食(负惩罚) 5、孩子满地打滚,你不搭理他(削弱) 怎么样,这回有点明白了吧?我们建议的使用频率如下: 正强化>负强化>负惩罚>正惩罚 说白了,就是别让孩子太悲伤了。能开心的学会,就别把他弄哭。但是实在油盐不进的时候,该收拾还得收拾。(本人向来不赞成“零暴力教育”!) 另外,削弱是一个技术活。你得先保证孩子不至于过度的伤到自己(有些孩子有自残的行为),还得让他觉得你不搭理他。这之中尺度的拿捏就要根据自家娃的情况酌情掌握了。总之,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削弱一个问题行为可不是一两次能搞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想他养成这个毛病多久了。同样,化冰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所谓“出来混早晚要还的”。自己强化出来的问题行为,还得自己给弄回去。 ——————分割线—————— 好了,再来说说上一篇里被吐槽最多的“区别性增强”吧。 有朋友觉得上一篇专业性太强了,太脱离群众。 好吧,我试试用二人转唱歌剧。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集里提到的区别性增强。说白了就是我们挑想让孩子有的行为来强化,增加它的发生概率。 举个例子,孩子想要雪糕,你不给,他就哭。这个时候你希望他怎么做? 安静的离开?有点难度! 退而求其次呢?小哭一下,然后恋恋不舍的离开?这个初期还有点可能。那咱们就以此为目标,想办法让孩子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小哭一下,然后离开。 那么我们就可以只强化他这个行为,这就叫“区别性强化”。 再来说说那四个被大家吐槽最多的DRI、DRA、DRO、DRL吧。其实说白了也挺好理解的。我们来举例子说明一下。 1、DRI——区别性增强不兼容行为。 就是让孩子培养一种行为,用以代替原有的问题行为。而这新旧两种行为是“有你没我”的关系。比如孩子安坐的时候就不能满地跑,那么强化“安坐”,就成了“满地跑”的DRI。 2、DRA——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 跟上一条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里的新行为是可以和老行为并存的。 比如,孩子想要吃苹果时,原有的行为是哭闹。你希望他用语言说出来:“我要苹果”。可是这两个行为是可以并存的,孩子是可以一边哭一边说。那么强化这个“用语言说要苹果”就可以作为“哭闹”的DRA。 3、DRO——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 这里主要是以时间作为考量的,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在十分钟之内没有尖叫,就可以得到奖励。那么他保持安静的时间就会慢慢增加。你增强的是他尖叫之外的所有事情(当然不包括其他的问题行为),这个就叫做DRO。 而DRO又分为4个情况:时距DRO、不固定时距DRO、瞬间DRO、不固定瞬间DRO。详见上一篇,这里就不赘述了。 别问我,为啥分的这么细,又为啥弄出这么多诡异的字母。谁要是搞过“质量体系”就应该能够体会了,异曲同工啊! 4、DRL——区别性增强低频行为。 和上一个的区别就是,上一个是在规定时间内不发生。这个是可以发生,但是次数有限制。比如,十分钟之内走神2次以内就给奖励。 而DRL也分为3类,分别是:全时段DRL、时距DRL、特定间隔反应DRL。这些知道就行了,不干特教的话,不用费那脑细胞。 就像我不当公务员,只需要知道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回事儿就行了,不用背那24个字! ——————分割线—————— 好吧,接下来说点实用的。 你想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首先得让这个行为先发生一次,这时候你才有给与强化的可能。否则你去强化空气吗?!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出现第一次的“期望行为”呢? 还记得DTT里的那个“辅助”吗? 还记得秋爸爸那句名言:“没有辅助的DTT都是耍流氓”吗? 还记得我们在语言干预里学得那些“威逼利诱”的手段吗? 用啊!!! 先让孩子在平静的时候学会仿说:“我要薯片”。下次他再要薯片的时候,你瞅准时机,语言提示。甭管他哭不哭,只要说出来这几个字,你立刻给他。这不就成功了第一步吗?之后的节奏自行把握吧。 类似的套路多的是,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酌情调整吧。 ——————分割线—————— 另外就是,想办法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比如: 你一节DTT计划了3个课题——仿搭积木、两步指令模仿、辨识卡片。你上来就让孩子认卡片,孩子可能会有情绪。可你换个办法说:“宝贝,你说我们是先玩卡片呢?还是先搭积木呢?”你让他选。他选了以后你还是做这三个课题,可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少很多。套路啊!!! 仔仔非常讨厌做“记忆仿搭积木”,可是很喜欢普通的仿搭积木。那就参合着来,“记忆”两次虐虐,再用普通仿搭找找自信,然后再换过来虐虐。 如果再深入一些,你可以使用“普墨克原则”——暨将高频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强化物。只是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让高频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强化物,必须要限制孩子平时高频行为发生的机会。 ●条件要实现约定。 ●一定不能等孩子拒绝了你的要求之后,才使用普墨克原则。 不过,估计大家很少能专门的用到。权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看待吧。 再有一个比较好用的办法,是针对有了一定理解认知能力的孩子的。就是编写《社交故事》。 就是你希望孩子在什么情况做什么事,你把它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厉害的话,你甚至可以根据买来的《绘本》,自编剧情。这个方法对于较高功能的孩子来说,很有帮助。 ——————分割线—————— 说了这么多,从红酒到麻辣烫,从歌剧到二人转。行为干预的学问博大精深,而且属于ABA的核心知识。各位家长朋友,如果有精力的话,非常建议大家能够系统的学习一下。因为这不光只是能用到孩子身上,就连我们的工作,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里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能用上,而且非常好用。但是前提是需要深入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 最后,作为本《扫盲系类》的最后一篇。咱再扫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盲,让我们齐声朗读: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恩启社区APP    阅读全文